虞山,人文之胜,闻名遐迩。早在6700年前,马家浜先民迁徙而来,聚族定居,而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此发展。商末仲雍让国南来,教化黎民,春秋时期,言子道启东南,文开吴会,这片沃土一跃成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地。西晋太康四年(283年),设海虞县,此为常熟建县之始。经历魏晋、隋唐苦心经营,逐渐成为岁岁常熟、人人乐居的江南望县。五代至南宋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给常熟带来了大发展。明清时期,常熟经济高度繁荣,文风鼎盛,光彩熠熠。
虞山,“诗画之盛甲于江左”。自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以虞山之赭石为颜料,独创山水浅绛画法开端以来,虞山绘事渐以兴盛。有清一代,以王翚为代表的“虞山派”更是享誉画坛。石谷以下,杨晋、蔡远、唐俊、瞿麐、陶运百、沈重烟等虞山名家,以“集其大成,自出机杼”为艺旨,薪火相传,各领风骚,以至数百年来虞山书画之风,历久弥新。
宋元以来,文人墨客亦醉心于虞山之美,流连忘返。南宋夏圭的《虞山胜迹图》卷是最早的描摹虞山景色的绘画,其他名作还有元代倪云林《虞山林壑图》、黄公望《秋山图》、明代董其昌《虞山雨霁图》等,清代“四王”描绘虞山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常熟博物馆藏历代名人绘常熟作品颇丰,如明王节《虞山奇观石壁诗画》轴、清王翚《虞山林壑图》轴、清杨晋《听鹂轩雅集图》轴、清瞿麐等《红豆图》册、清吴穀祥《虞山十八景图》册,近现代赵宗维《虞山十八景图》册、贺天健《写虞山西北隅所见》等。
近日,常熟博物馆遴选绘画佳作四十多件,特别推出“画虞——历代名人绘常熟”展,集古开今,承先启后,以期共赏虞山之美,增名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