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投资收藏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2017年5月6日,由美术批评家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李听尘策划的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取相”学术研讨会在33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学术对话以“当代艺术中的取相与认知”为题,多位评论家、学者、策展人被邀请来探讨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李邦耀、清华大学博士段君、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中山大学视觉传播方向博士生郑梓煜、策展人、中山大学视觉传播方向博士生张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颜勇、逵园艺术馆总监黄轶群、33当代艺术中心总监李听尘等参与了讨论。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研讨会现场

“取相”——陈锦潮、游东醌双人作品展从4月15日开始展出,展览主题“取相”一词源于《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对于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而言,取向都是一种基本手段,就是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个性的、创造性的表达。如何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基因产生关联,艺术家们有各自不同的探索。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艺术批评家皮道坚是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针对展览他给出了一些启示:

“取相”作品展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览,陈锦潮、游东醌两位艺术家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并更加主动地感受、描述认知方式和过程的复杂性,有意地将这个思考带到艺术表达中去。艺术创作的追求代表着一种转变,这个转变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它是和整个20世纪以来的当代哲学、当代艺术转变联系在一起的,是把认知的问题放到了艺术实践中。今天的研讨会也请到了很多比较年轻的学者,并由腾讯大粤网、so艺术全程直播,是一场充满思想火花的研讨会。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艺术批评家杨小彦则指出:

目前的艺术创作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漩涡中,年轻艺术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巨变,他们把艺术元素重新组合找出了亮点,对艺术的思考是存在一种前瞻性的。

杨小彦认同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取向,认为他们的创作已经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暗示了一种新的艺术潮流正在涌现。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

当下这个日异月新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的心灵的感知似乎都可以用科技来塑造,科技可以满足人的任何感受力。艺术在当下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提出的新的挑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斌认为陈锦潮、游东醌两位艺术家关注人的心灵感知,他们的艺术作品将“水墨”化为材料,更多的是从材料构思出自己的认识和世界观,这是区别于前辈艺术家以材料作为语言变革的方式的,而强调材料的物性和精神性也是当代世界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潮流。

我们一般说的取相,是摄取一个形象来进行表达,但它不只是我们眼睛所见然后化为一种表达,它还有一种心相在里面,包含了一种心灵的感知。它可以与西方的“抽象”进行差异性对照,以“取相”来对应两位艺术家,其实是从中国内部出发的一种观看方式。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李邦耀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李邦耀作为本次两位参展艺术家读书时的老师,他讲到作品放在展厅中很明显地呈现出了时代的敏感,以前整个西方的哲学系统是我们的支柱,而今天青年艺术家们是在自觉的吸取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跨界对谈: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取相与认知

33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李听尘

33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本次展览策展人李听尘在总结时从艺术生态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前景、想法和展望,分享了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今天研讨会的场景是不多见的,既有行内权威资深的老师,也有艺术行业正在成为中心力量的青年策展人、艺术家,这是一个很开放、包容、多元的场合。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策展人,跟85时代或者更早的艺术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身上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些包袱可能完全没有了,这些艺术家可以非常轻松地去感知当下,创作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经验出发。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工作者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体现在社会实践和知识积累两个方面。古时候说“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的积累大多是为了考取功名,这些人是社会一线的实践者和社会规则的制定者,我们所知的“文人画”概念也多是以这样一个评判标准来评价艺术创作实践的。这和我们今天的艺术家,无论在社会角色和知识积累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我想这样的社会实践角色跟分工的不同,都已经决定了我们今天可能需要一些新的艺术评论和评判机制的改变,或者在原有的机制上应该增添一些新的元素。今天参展的两位艺术家作品都有涉及到科学的范畴。科学的确成为我们当今社会最主流的前沿思想,我们怎么样跟着社会的主流在其他思想领域能够做出同步的呼应,这是我作为年轻策展人以及年轻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基于这样的时代特点,我们艺术人应该怎样做出应对,我个人觉得有三点:一是我们评价体系怎样去做出转变,现在的美术评论专业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评价每一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艺术评价的体系是不是能够变得更包容更多元,全社会都能够参与进来,大众不光是一个艺术的接受者或观赏者,同样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评判体系中的一员。二是在作品的展现上,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怎样才能跟时代背后真正的精神和逻辑去做结合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只停留在社会的表象,这是作为艺术家或者策展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三是新的艺术业态,现在国家强调各种新业态,但针对的是一些别的行业,商业不是以往的商业,农业也不是以往的农业,它可能是一种新的混合业态。接下来有没有一种可能,艺术也会出现一种混合型的新业态,这很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