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书画欣赏
时代的呼吸 人民的心跳——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观察

      苏小林 《烈火骑士——龙麻子》

        1928年的春天,杭州西湖旁的“国立艺术学院”的一处平房里,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雕塑艺术系,拉开了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帷幕。

        时隔96年,一场雕塑艺术的盛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举行。展览收到全国各地雕塑作品2673件,经过评选,343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40件。

        这些作品在展厅中共置,以极富震撼的雕塑阵列,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以及当下中国雕塑家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更以艺术的火花塑造并凝固了中国新貌与民生百态。整场展览,也正如一位观众看罢后,在媒体平台分享的那样:“有时代的呼吸与人民的心跳。”

        生动的劳动人民

        雕塑家为众生立言立像,“人民”是中国从古至今的雕塑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本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也不例外。

        参与展览的雕塑艺术家,聚焦广袤大地上的劳动者,敏锐地捕捉当下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刻画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生动而形象地以作品诠释出当代雕塑创作的核心命题——人民,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吕品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届参与展览的雕塑作品更为贴近人民生活。“雕塑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记录刻画新时代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群组性的、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体现人民性的作品非常之多。”

        谷德昊的《大国脉动》以独特的呈现方式赞扬中国工人的精神与力量。这件作品,远看是一位戴着橙色安全帽的工人,近看可以发现这位“工人”由众多交错的轨道组成。通过这一巧思,作品与地铁、高铁、高架桥等重要工程相呼应,构成了“大国工匠”的核心主题。他介绍,作品中滚动的小球由磁力推动,为作品增添科技元素,更好地体现出“我们大国工匠的智慧”。

        余晨星的《仁·心——致敬中国爱心护理志愿者》通过群像的形式,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赞扬了中国医护工作者的“医者仁心”。他说,创作是雕塑家的天职,雕塑家在塑造人的同时,自身也被塑造。在这次创作过程中,他体验到饱满充实的创作乐趣,也重新唤醒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雕塑创作的热情。

        深厚的中国情怀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在展览开幕式的致辞中讲道,国展的塑者们始终心怀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体现出满满的东方情怀及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性转化。有的吸收中国造像的传统,在浑一的造型中体现东方风神;有的深入民间大地,汲取和转化中国文化和地方生活的精魂。

        许江说,在雕塑国展的创作者那里,“东方”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一种与生命的源头相应和的自信与坚守。这种自信和坚守深入到塑者以势塑形、以线抒情的塑造之中,深入到各种麻丝、陶烧、文字、园林、戏剧、曲艺的实验之中。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焦兴涛同样认为,民族化探索是本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特点之一,且呈现出比较丰富的面向。其中一点便是写意化、文人化的方式,尤其是在表现和塑造传统古典人物时,部分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观念和手法。

        郑晴川的《囡囡回家乡》以唯美纯净的整体语言,借鉴并融合东方传统造像和西方经典雕塑手法,刻画了一个简单而温暖的江南小女孩形象,风格尤为细腻优雅。少女抱着的小动物更是点睛之笔,含蓄地传递出作者的童年情结和思乡之情。

        卢征远的《活力四射》则充分吸收民间文艺中泥塑的创作语言与表现形式,以鲜艳的色彩表现富含地域民族色彩与体育竞技精神的“村超”活动,展示了雕塑创作学习民间艺术的新成果。

        多元的新样表达

        社会发展带动雕塑媒介、材料选择空间的不断拓展,时代风貌的变换也使得雕塑艺术的形式风格涌现出许多新特征,形成多种材料、多种介质、多种语言、多种视角、多种面貌的多元之风。

        焦兴涛谈道,展出作品的主题更为丰富,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参展作者关注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都成为雕塑家表达的内容。

        多元材料的运用,也是雕塑展览的特点之一。金属、木材、石材、泥土、玻璃、树脂等传统的、新式的材料均被雕塑家运用,以呈现多样的主题。其中,焦兴涛关注到,本届展览木材和色彩的运用较为显著,不过石材作品相对较少。“这既和场景化的表现有关,也可能是传统雕塑纪念碑性的一种发展。”

        许多青年作者的新表达同样构成本届雕塑展览的特点。许江评价,在青年塑者的作品中,“既体现了新一代创作的叙事伦理和语言伦理,面向雕塑经典和雕塑本体来做出新感性、新语言的回应,又体现了今日雕塑在机器时代、数字时代的多元转向,面向材质和语言的出新,面向生命本源的严肃思考,彰显新一代的转型之功”。

        苏小林的《烈火骑士——龙麻子》以柏木为主体,在较为传统的材料上,以扎实的雕塑语言塑造了2022年重庆缙云山火期间的一位“逆行者”。苏小林介绍,他希望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体现普通百姓对家园的守护、关切之情,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感。

        刘元捷《帅爸爸》另辟蹊径地刻画了一位有家国情怀、有家庭责任感的当代年轻爸爸。刘元捷说,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表现当代女性心中的理想丈夫,孩子心中的理想父亲。“这个‘爸爸’带两个孩子仍然很帅气阳光,让人看完能有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从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到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5年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其间,雕塑艺术以自身的品类特性,发挥雕塑艺术的使命和担当,牢记人民,怀着中国文化的情怀,以多元的全新表达,呈现新时代的精神图景,最终汇聚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的展厅中。

        这些作品或许并不尽善尽美,其意义和价值也需要通过时间检验,但它们为时代立传、为人民造像、为生活写照的品格,无疑是对中国雕塑教育百年的献礼,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王岗飞整理编辑)

      责任编辑:静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