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书法欣赏
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月19日,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副主席王丹、毛国典、叶培贵、代跃、刘月卯、张继、张建会、张胜伟、顾亚龙、鄢福初、潘善助,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潇羽、杨伟华,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有来,以及中国书协机关处室负责同志、各团体会员负责同志、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书协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孟祥主持。

  孙晓云致辞谈到,行风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书家和书法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创作环境和发展道路,关系到书法事业蓬勃有序发展。各位委员要在艺术创作和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站好岗、尽好责;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时代观、道德观;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认真严肃地将自身的艺术追求、学术研究和个人形象与社会效应紧密结合;要始终保持对中国书法的敬畏之心,对名誉利益的平常之心,对言行举止的谨慎之心,坚决抵制各种违法违规、失德失范行为,协力推进书法界“五风”建设。

  会上,张潇羽传达2025年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暨职业道德建设联席会议精神。

  专委会秘书长李劲松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2024年专委会在行业引领、机制建设、行业管理等方面履职尽责的做法体会,并介绍了2025年专委会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深化全国书协一盘棋工作格局、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完善行风建设机制等工作。

  主旨发言环节围绕三年来推动“五风”建设现状展开。叶培贵谈到,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近年来中国书协对这一时代重任做出了积极应对,一是对于时代使命的深刻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工作的精准谋划;二是高度重视“国之大者”,自觉把书法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结合起来;三是“崇德”“尚艺”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全新书法生态正在逐步形成,广阔新天地已经敞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在艺术发展道路上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在更具理论高度和专业思维的层面上更好谋划协会工作。新时代书法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队伍支撑。扬所长,避所短,找准自己在书法事业中的定位,则不管从事哪一种工作,都可能“得其所哉”。当人人“得其所哉”时,行风必然日趋清正,生态必然是日趋和谐。陈扶军谈到,“五风”建设生动实践对于职业道德的塑造功能日益强劲、成效显著,特别是道德意识日渐增强、道德规范逐步完善,呈现出职业操守趋向高尚、行业新风蔚然成风、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但从行业生态建设目标看,需要从总结“五风”经验中把握特点规律、把清矛盾问题、把准破解之策,培塑行业行规道德为本、行风为标,表里同修、标本兼治方可健康运行。要总结提炼、升华固化“五风”建设成功经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行业管理新格局,艺文兼备、技道兼融的行业评审新规则,内外兼修、全员自律的行业生态新风尚,努力开创行业生态体系化构建、制度化规范、机制化运行、全员化呵护新局面。张瑞田谈到,我们需要挖掘中国书法广泛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把书法艺术发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审视、研究和解读,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树立中华文化的世界形象,形成中国文化正道直行的国际影响力。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蕴含着书法家的生命温度、思想深度、人格力度,由文辞与笔墨合成的视觉对象,是对观者与读者最真挚的人生提醒和美的暗示。这既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反常识、反艺术规律、反文化的娱乐化、搞笑、媚俗现象吸引了许多人好奇的眼光,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文艺作品要有济世情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书法家不仅要走出“象牙之塔”,还要为时代明德、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这也是我们要向世界传播的当代中国书法的精神风尚。 

  专题发言环节聚焦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文化传承、协会工作五个议题展开。  围绕“书法创作”,林峤谈到,学习书法最好的路径就是临摹古人经典。碑帖临摹一是要把握好博取与专精的关系,二是要把握好实临、精临与意临的关系,三是要把握好“师古人而后师造化”的关系。创作者要法为我用,书为我设,融合古法,我自为书,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道德养心,学识养眼,苦练笔墨技巧养手。欲成艺事非此三养不可。心有所依,情有所寄,初心和情怀不改,永远保持内心深处对书法的纯善和本真,感恩新时代,回报新时代。刘宏卫谈到,学书要在传统与现实的辩证中寻找方向,在历代经典比较中研究共性,艺术家要靠作品立身,靠作品说话,书法是实践中的体悟,唯有在孤独和寂寞状态下砥砺前行,才会知道自己一直在前进的路上。当代书法既要根植传统,又需涵养人文气质。既深入传统内核,又超脱形骸束缚。新的时代,如何创作出启迪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对每一位书法工作者提出的课题,法好寻而度难持,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依然是先贤经典所赋予我们的智慧。李强谈到,刻字书法正在深度融入现代生活,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根植于青铜铭文、碑碣石刻的古老技艺,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对材料美的追求和运用形成了新的感受和新的运用,丰富了艺术创作语言与表达形式,拓展了综合材料的运用范畴与发展空间。站在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历史节点,当代刻字艺术家既要守护青铜器上那些穿越千年的刻痕记忆,又要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印记。  围绕“理论研究”,张其凤谈到,当前的书法史研究存在着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要更加有效地提升通史到个案的多维叙事格局的效能,在微观分析中提炼普遍性议题,在宏观梳理中洞见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为当代书法创作可供借鉴的规律。加强传统书论的现代转化,通过重新阐释古代书论的概念,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当代学术语言。在批判性吸收西方理论时,注重与中国语境的适配。既要借鉴西方视知觉理论,又要强调中国人特有的“品鉴传统”。王谦谈到,理论研究要厉行严谨求实、踏实深入的学风和文风,以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成果回馈当代,以学术耕耘来实践“守正创新”的卓越理念。聚焦研究对象,竭尽所能,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秉承“同情之理解”,做到与古人亦师亦友。及时唤醒自己的书写经验,来验证对文献的理解。学术研究的使命是创新,是以专业意识的升华与书法创作实践相互交融。理论研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只有保持学术纯粹,脚踏实地,努力攀登,才有希望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节点。詹冬华谈到,受西方美学观念及艺术风尚的影响,当代书法表现出文化身份的模糊感与创新求变的焦虑感,部分书家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甚至剑走偏锋,忽视了书法的精神文化内核,继而更新甚而颠覆了传统书法的审美理解。在书法文化的当代创新与繁荣发展进程中,书法美学研究要建构并完善书法美学的理论体系,还要总结和提炼中华审美精神,正确引领并积极规导书法创作,对书法活动及现象作出有效的美学阐释。  围绕“书法教育”,虞晓勇认为,高等书法教育要坚持深耕中国传统书法的肥沃土壤,加强书法学科自身建设,努力提升书法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自身不断精进提高的过程中,走出象牙塔,将教育和研究的成果传递到全社会,担负起文化传承、社会美育的重要职责。基础书法教育要明确书法教师身份,提升书法教师的专业素养,制定中小学书法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推动书法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学校美育浸润文化建设中,发挥书法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孟鸿声认为,近年来,书法通识教育不断完善,社会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新媒体数字化传播进一步增强,开放教育增加书法科目,国家终身教育平台开设书法课程同时也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书法审美认知度有待提高、书法教学模式单一化、基层书法社会教育力量不足等问题。书法社会教育与普及需兼顾传统守护与现代创新,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技术赋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承体系。唯有让书法从技艺训练升华为文化浸润,才能真正实现其美育价值的社会意义。柳国良认为,当前部分青年书法人才对“德艺双馨”的理解不深,对“艺文兼备”的认知不足。书法人才亟需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短板,优化培养方式,增强学术性人才的创作能力训练,提升创作性人才的综合修养。完善课程设置,增强青年书法人才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和工作上的适应度,提高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增强跨学科视野,挖掘艺术创造性,让正能量、正评价、正导向深入人心,推动书法人才健康发展。  围绕“文化传承”,肖建科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书家和书法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保护传承中国书法文化,深入研究、发掘、阐释、传承、弘扬其价值和内涵,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要坚持科技创新,守护传承书法历史文脉。要加强活化利用,助力书法文化传承发展。要积极弘扬宣传,推动书法文化交流互鉴,让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焕发璀璨光彩。杨勇谈到,书法类图书在编辑中要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合作关系,始终与学术前沿保持良好互动,开发新的选题,着力打造精品图书,通过大型出版项目推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为书法事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书法类专业媒体在关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书法类优秀出版物的推介,为读者服务。赵立新谈到,自媒体在推动书法传播的同时,也带来系列问题,如信息传播碎片化,低质量内容泛滥,部分博主为博眼球过度娱乐化忽视书法内涵,拉低文化品味,各种谩骂、造谣等不良行为,破坏网络文化生态,让书法文化传播偏离本质。新媒体时代,书家要肩负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使命,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参与新媒体书法传播,及时纠正错误观点,批驳不良现象,引导大众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围绕“协会工作”,李力谈到,要通过开展主题实践、座谈研讨、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书法工作者结合自身从艺实际,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明确初心使命和目标方向。尊重艺术规律和审美差异,积极开展学术探索与范式建构,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有机转化。加快建立机构专责、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体系,提升书法自媒体从业者专业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提升公众审美水平和辨别能力。颜奕端谈到,协会要着眼书法发展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运筹、认真谋划,主动作为,想方设法盘活社会资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驻会人员心里要时时装着广大会员,事事想着广大会员。要靠暖人心、聚人心、感人心的服务,使广大会员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积极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加强会员联络服务管理,使协会真正成为书法家之家、广大会员之家。刘帅谈到,江西书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全省书法工作者将艺术追求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开展主题创作,倡导雅正书风,坚持深扎传统的根、培厚文字的根、滋养文化的根。成立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重点开展查行业乱象确立规范、查失德行为确立规矩、查展览创作陋习确立标杆。细化省书协主席团、常务理事会考核指标,晒思想建设成效比站位、晒工作推进力度比担当、晒行风建设成果比作为。  李昕总结谈到,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在推动书法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促进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五风”建设,连续三年方向不偏、主题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推进。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事关铸魂培根,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各团体会员是激活全国书协一盘棋的关键,也是把中国书协建设成为书法工作者之家、普通书法工作者最近联系、最易感知的关键。驻会人员要抓好开头、促进融合、扭住关键、做实服务,进一步推动行业风清气正,让书法界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好声音更加响亮,共同为推动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团结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