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投资收藏
盛昶砚专访:谈清代奏折收藏

        奏折是由奏本逐渐发展而来的。据史料记载,清初便有奏折的使用,但现存于世的奏折原档,始于康熙朝。针对清代奏折收藏,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古文物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镇基地顾问,全国人才储备工作委员会、文物鉴定评估师导师、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鉴定专家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关于清代奏折收藏相关的话题。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今天跟随盛老师来了解一下关于清代奏折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奏折呢?

  盛老师:主持人好,关于奏折,大家在相应的历史文化,乃至电视剧、电影上也有所了解。奏折是清代文臣武将向皇帝报告军政要务的一种文书。这种文书经过皇帝亲自批阅以后,返回具奏人贯彻执行。经过皇帝御批的奏折叫朱批奏折。朱批奏折执行以后,要定期缴还宫中,由皇宫秘存。奏折不但内容重要,而且是价值珍贵的古文书遗存。

  主持人:据了解,清代历史关于奏折更是分各种应用场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盛老师给分享下。

  盛:清代奏折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大金榜、诰命、官员庆贺诗册。清代奏折,内容确实无所不包,但撮其大者,主要有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

  关于大金榜

  关于奏折大金榜又分为金榜、宝谱、玉牒、圣训、实录、国书、请安折、秘密立储。

  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

  宝谱即皇帝宝玺之印谱。清乾隆十三年钦定御宝为二十五颗。因其用处不同,名称各亦。如:“皇帝之宝”、“制诰之宝”、“皇帝尊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广运之宝”等。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称之为圣训。新皇帝嗣位后,令儒臣将先帝的诏令、言辞汇集成册。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

  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新皇帝嗣位后,开设实录馆,令儒臣为先帝编纂实录。并每日晨读先皇“实录”一册,以为治国之鉴。

  国书的出现,清末,中国与外国逐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外交关系。遂互派使臣,递交国书。

  “请安折”, 顾名思义,就是是清代官员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文书。

  秘密立储: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建立的一种皇位承袭制度。皇帝将钦定皇太子的名字用朱砂红笔写在纸上,藏于匣中,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其去世后由重臣等将此匣打开,纸上书写的皇太子便是新的皇帝,即位登基。

  诰命

  诰命是清代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清制,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之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皆授以诰命。清代诰命用苍、青、黄、赤、黑五色或三色纻丝织成。由于各官员的品级不同,诰命封赠的范围及轴数、图案也各有不同。

  官员庆贺诗册

  清代,每逢庆典,官员除照例时呈贺表、贺笺外,还要作诗撰文,为皇帝歌功颂德,以示庆贺。此为乾隆末年,大臣朱珪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而进献的诗刊册。

  主持人:清代奏折的发展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研究意义。据了解,清代奏折中有“摺”和“片”的区分,两者有何不同呢?盛老师给介绍下。

  盛老师:主持人这个问题很好。折、片是清代原始档案的重要概念,也是文献学中比较枯燥的一部分,这得从清代的奏折制度说起。

  所谓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官方文书制度。 又称密折、折子、奏帖,是臣工直接上奏给皇帝的上行文书。

  据了解,清代奏折则分内折与外折。 内折即京内奏折 ( 以各部院衙门奏折为主) ,外折即地方官员所上的奏折 ( 包括在外京官所上之奏折) 。按其内容又可分为奏事折、请(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页数、行数、书法、每行字数,皆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清承明制,官员奏事,公事使用题本,私事使用奏本。题本用印而奏本不须用印;题本通常分部本与通本。从制度史流变考察,奏本应为奏折起源之一。

  奏折夹片、附片隶属于奏折本体,乃是奏折制度的派生,又叫奏片、折片、交片。大臣奏事用本章,由通政司转内阁呈送于皇帝。雍正年间又设奏事处,命大臣奏事皆用奏折。

  但是,官员如有小事,不足以作折或没有必要具折,即以双页纸书写,附别折同奏,称附片。如事务头绪过多,或保举人名甚多,即以事务纲要、人员姓名另写一片,夹于原折之内,称夹片。

  皇帝硃批之奏折含奏折、片、单、咨文,由于以朱笔抄录谕旨称作批红,这些有批红的题本也被称作红本。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加大了规范性。

  也有特殊情况。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称作“原折”。

  光绪朱批奏折

  康雍时期,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主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雍正时达1000多人。到雍正后期,因奏折成了惯例和国家的正式官方文书,就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

  具体来说,首先是只有高级官员,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京堂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员;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负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官员;武官须总兵以上等员始有资格用奏折奏事。其次在公文程式、运转关系以及缮写的字体等方面,也都有繁琐的规定,违者就会受到处分。

  从乾隆朝开始,对作为正式公文的奏折,有严格的程式要求和书写格式。奏章开始要写明具奏者的官衔、姓名,接着开宗明义要写明奏报事由,中间是写呈报的主要情节、处理意见,末尾总括全奏事由请皇帝裁夺,最后另行写具奏日期。

  官员在缮写奏折时,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如行文用语、组织结构、书写款式等方面。认为妥当后方可正式誊写,完后仍须详细核对。确实无误后才能上奏。

  奏折是标准化中央文书,形制很规范。一般长为22cm,横宽为 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宣纸大小可以规范,但用词和格式却有官员失误。使用文字和行款疏忽之处还是时有发生,具折之人为此受到处分者仍时有发生,不过并无多大罪名,只是交于部议处,罚俸即可无事。年羹尧就因把朝乾夕惕写错,欲加之罪,导致雍正大加批评。

  附片的出现,主要是奏折的过于严谨和朝廷事务的复杂所致。京城及地方大臣要上奏的事件很多,一个奏折涵盖不了。于是在奏折后面另附夹片来上奏其他要事。

  这些夹片因紧随奏折,启奏者和日期是与主体奏折一致的。为简化文字,不再用程式化的格式,而是以 “再”字开头,直叙其事,不书上奏者官衔姓名,也不书具奏时间,随意性较强。

  清代二百多年,题本与奏折成为地方与中央的沟通管道,地方例行公事以题本上报,重大事件则折奏以闻,直达天听; 这种君臣间公私文书并行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成就了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

  题本在清末被废除。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以 “整顿庶务,诸事务去浮文”为名,谕令所有具题之件全数 “改题为奏”。此一谕令结束了题本二百多年来担当上下沟通的公文书任务,而改由奏折单独承担。

  可以说,奏折的内容包含了钱粮、收成、吏治、民生、举劾、剿捕、军情、司法、河工、屯垦、民族关系等众多方面,其处理、运转等方面省去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运转的时间周期,从而提高了其办事的效率,使皇帝在深宫内迅速地了解到全国各地的事情。

  在军机处及各部衙门,章京和堂官:将本日所接奏折,所递片单,所奉谕旨,详悉分载,朱批敬谨全载,谕旨及折片则摘叙事由。有应发内阁者,皆注明 ‘交’字。据朱金甫先生估计,现存清代奏折文书原件约有 72 万 3 千余件,另有抄件上百万件,其数量非常可观。

  关于它的发展和延续,奏折产生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朝,定制于乾隆朝,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七十多万件朱批奏折和百万件录副奏折,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咸丰朱批奏折

  主持人:清代的文书大致有“题本”、“奏本”、“奏折”三种,这三者有何区别呢?盛老师给详解下。

  盛:清代以文牍治国,经常呈送到皇帝案头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和奏折三种。

  关于“题本”和“奏本”

  明朝初年,臣民有事要告诉皇帝都用奏本。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24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题本。此后,题本、奏本并行于明清两代,直到1748年乾隆下令废止奏本。

  题本和奏本有何区别呢?简单说起来,就是“公题私奏”——公事用题本,如职官任免、惩处抚恤、户籍田赋等;私事用奏本,如降罚、谢恩等。

  关于奏折

  奏折为清朝所发明,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从字面上讲,奏折即是折叠而进的臣子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文书。一般认为,它出现在康熙中期,成熟于雍正朝,与清朝相始终。奏折的内容,一开始主要是奏报私事,后来逐渐扩大,无所不包。但它与题本、奏本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内容,而是处理方式。题本、奏本投送内阁之后,内阁大臣先行阅看,拟写票签,即“票拟”,夹在本内一并送皇帝御览,得旨后照旨批写朱字。而奏折则是直接递送皇帝、不假手他人。也因此,更具保密性和神秘性。

  在清代,题本有部本、通本之分——凡中央六部等各在京衙门,所上题本称部本;凡地方各级官衙所上题本,通常由通政使司转交内阁,故称通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1000万件档案中,清代题本多达200余万件,内容包罗万象,构成清史系统、完整、全面的记录,是研究清代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

  现存的历史奏折

  据统计表明,现存朱批奏折有16万余件,其中康熙朝密折3000余件,雍正朝密折2.2万余件。雍正在位只有13年而康熙当了61年的皇帝之久,为何二人所留下的密折相差如此之大?这和雍正对密折制度的改革有关——康熙朱批后的奏折,是由上奏人自行保管,不必上缴,以致不少散佚,甚至被焚毁——比如江宁巡抚吴存礼就曾奉康熙之命,把康熙五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一折烧掉;而雍正继位后,就下旨令臣下将康熙和自己所朱批的奏折封存缴进,否则“日后发觉,断不宽恕,定行从重治罪”。经雍正整饬,定期缴进朱批奏折成为定例,自此历朝奏折大致完备。雍正在无意之中,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档案史料。

  满文奏折

  主持人:关于奏折,雍正更将其“制度化”究竟有何发展?盛老师给分享下。

  盛:据统计,雍正现存朱批奏折2.2万余件,虽比康熙3000余件多很多,乾隆的5万余件。据悉,雍正完善了清代奏折制度。真正将奏折制度化,并且扩大了上奏折官员的范围。他钦定了一套和奏折有关的规章,自缮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这套文书制度的确立,不像某个官衙的设置,虽是无形的,但影响之大远超一般衙门的兴废。比如,奏折用纸分为素纸、黄面黄纸、黄绫面黄纸、白绫面白纸四种。黄纸为请安时用,白纸为大丧时用,素纸为陈事所用。曾有观点说陈事的素纸规定为宣纸,这显然是想当然——奏折用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现存的大量奏折原件也表明,奏折所用纸张为竹纸而非宣纸。

  奏折写好之后,经过封套、固封、装匣、加铜锁等程序,再用盖有御押黄纸封口,包以黄包袱,然后递送。康熙朝可能尚无折匣,而用木夹板;雍正即位后,让内廷特制了木质皮衬里的折匣,根据上折者职所离京城的远近以及上折的频次,颁给2到8个折匣,以满足源源不断交流的需要。

  关于奏折密匣

  奏折的递送方面:督抚大员的奏折直送紫禁城乾清门,交奏事官收呈;其他官阶较低者的奏折,或交上司乘便转达,或由家丁携送进京,首次交乾清门奏事官,以后则由雍正指定的转折大臣上呈。如怡亲王允祥、户部尚书张廷玉、礼部侍郎蒋廷锡等。为何要转交呢?原来,雍正最讲究体制,虽允许道台、县令等微员密奏陈事,但又担心上下颠倒、无法无天,终会影响人君专制。用转交的办法,既能扩大上折者的范围,又不违反体制,可谓一举二得。

  主持人:关于清代奏折,行业人士称其为“弥足珍贵的古文书”,其中关于奏折的类型和禁忌,盛老师给介绍一下。

  盛:奏折的五种类型

  奏折按其用途可分为奏事折、履历引见折、请安折、贺折和贡折五种。举例来说,奏事折是臣工报告政务请皇帝裁定的折子。奏折写好后,要加封套,写明具折人官衔、姓名及年月日及件数。注明是否附有加片或清单。请安折,是臣工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折子。格式比较简单,内容书写“恭请皇上圣安”,“皇太后万万安”等。折后写明具奏时间。

  奏折中的禁忌制度

  奏事中凡遇到“帝”、“后”及其祖宗的地方,一律抬写。如遇到“谕”、“旨”、“圣上”、“皇上”、“御”、“阙”、“朱批”、“恩准”、“圣鉴”、“圣心”、“天恩”、“敕书”、“朝廷”、“天语”、“上裁”等字词,要抬写二格。凡写“太上皇”、“太祖”、“太宗”、“皇太后”等须抬三格。

  折内有太上皇旨称“敕旨”;太上皇著作称“圣制”;皇上旨称“谕旨”;皇上著作称“御制”。凡“臣”字不能平头写,以表示臣卑君贵。

  另外,还有一些禁忌制度,比如折中凡“尽数”应改为“全数”;“年终”改为“年底”;凡遇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凡别省灾荒非奉旨询问,不得奏及;万寿月份不奏刑名事件;命盗案折件不可与喜庆折同发。

  主持人:盛老师认为清代奏折的历史价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体现在哪里?

  盛:现存于世的清代奏折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清朝的严密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和清以后的重视与保护,使得大批的清代奏折得以保存下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清以后奏折总数有143万多件,其中汉、满文朱批奏折有71万余件;录副奏折72万余件。在朱批奏折中,主要为汉文奏折,有63万多件。满文朱批奏折有8万多件。分别藏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文献馆。现存的清代奏折中,最早的折子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最晚的为宣统三年(1911年),时间跨度为238年。时跨两个多世纪,有如此巨量的文献被保存下来,实为中华古代档案之冠,世界无与伦比。

  清代以前历朝皇帝批阅的文书的真迹,几乎不存在。惟有清代从康熙至宣统,共有九个皇帝朱批文书的原件被大量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原始、最真实、最具有历史凭证价值的第一手珍贵史料。清代的奏折是皇帝和臣工在办理政务中自然形成的,因而它反映的史事是最客观的。它不像清实录、圣训、会典等官方文献以及《清史稿》等著作,是经过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加工而编纂的。

  现存清代的奏折中,不仅有皇帝朱批的原件,而且抄有系统的副本——录副奏折。在录副月折包中,还存有大量的清单、清册、地图以及咨、照、禀、移等文书,实是我国古代文书的荟萃,是研究我国文书学、档案学的珍贵材料。清代的奏折,是当时的行政文书,具有法律和施政效力。它是我国疆土、海域、人口、民族、山川、资源等最可靠的历史凭证,特别是它对故宫、天安门、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等古代宫殿苑囿的维修和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依据作用。

  主持人:盛老师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