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特别策划主办的“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花鸟画研究展”是首次对陕西当代中国花鸟画进行全面、系统、专题性的研究与展示,也是该馆继“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人物画研究展”“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之后“时代长安”系列推出的第三届展览。展览将于11月15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本期专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深度解读此次展览。
问: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核心主旨与筹备背景。“时代长安”系列展览的研究性在此次花鸟画展览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潇:“时代长安”系列展览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持续构建的学术研究展览工程,已先后对陕西当代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进行了梳理研究和展示。本届展览聚焦花鸟画,是基于前两届展览学术逻辑的自然延伸,对花鸟画这一重要画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呈现。对陕西当代中国画三种画科的完整展示,标志着我们对陕西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整体面貌的学术研究构建已初步完成。
本次展览旨在承前启后、观照时代:一方面,这是首次对陕西当代花鸟画进行全景式、体系化地学术梳理,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我们试图探索“时代”“长安”与“花鸟画”三者间的深层互动,揭示艺术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又是如何以自身规律参与文化建构的。
“研究性”是贯穿策展全程的方法论。首先,在史料挖掘与体系构建方面,我们组织专家团队,耗时两年梳理了大量散失的文献史料,首次系统整理出《陕西当代中国花鸟画大事年表》,许多文献资料是首次面世。其次,对艺术家个案进行了深度拓展——对每位代表性艺术家,组织学者撰写专题论文,并搜集其课徒稿、写生手稿等一手材料,通过“文献+作品+手稿+论文+纪录片”的立体展陈形式,还原其艺术创作历程和成就。此外,我们还邀请全国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并撰写专题论文,关注中国花鸟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路径,以及其如何回应“传统与创新”“笔墨与时代”等根本性命题。我们还通过组建阵容强大的展览学术委员会,确保研究成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并通过后续的学术专题分享会、专题讲座、专家学者对谈等学术活动,推动研究持续深化。
问: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精品力作,能否通过解读代表性作品,谈一谈它们是如何体现陕西花鸟画独特的地域风格与时代印记的?
王潇:本次展览分为三大板块,由文献展与作品展组成。第一板块是文献展“锦簇满长安”,对近现代以来陕西中国花鸟画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图文并茂;第二板块“墨骨凌云天”作品展和第三板块“花逢时雨俏”作品展,是以时间为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家及其重要作品的展示。
此次展览汇集了许多能够代表陕西花鸟画发展节点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是首次公开展出。例如,在“墨骨凌云天”板块中,石鲁的作品极具代表性,体现了长安画派“以山水之法入花鸟”的特点——花鸟不是案头清供,而是具有山河气象的生命意象。石鲁把革命者的豪情注入传统花鸟画,实现了“从小情趣到大境界”的升华。此外还有郑乃珖、康师尧、江文湛等艺术家的作品,把传统的精粹与当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也十分精彩。
在“花逢时雨俏”板块,冯友石、蔡鹤汀、叶访樵等先生创作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作品,在传统水墨技法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画面饱满、色彩明快,充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些作品生动记录了那个时代艺术家是如何将个人艺术语言与歌颂新社会的主题相结合的。屈健、乔宜男、姜怡翔等艺术家的作品则通过极简的构图与微妙的墨色变化,营造出静谧深邃的意境。这些作品既延续了长安画派注重写生的传统,又在形式语言上极富现代感,体现了当代画家对生命本质的哲思,展现了在新时代下的中国水墨的探索和研究。
与江南花鸟画的秀润婉约不同,陕西的画家更注重表现西北自然环境中生命的顽强与壮美,笔下的花卉禽鸟往往带有一种“生拙”的力度与野趣。从石鲁的“雄强”到王金岭、张之光的“洒脱”,再到年轻一代的多元探索,这种地域气质一脉相承,又在每个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
问:此次展览设计了哪些层次丰富的学术与公共教育活动?在引导不同背景的观众读懂花鸟画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潇:我们致力于打造“可看、可听、可感、可思”的立体化展览体验。在学术层面,美术馆邀请全国青年理论家撰写关于中国花鸟画传承、发展和当代性等研究论文,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并由程征、尚辉等学者现场评议,推动前沿学术对话。我们还每周邀请一位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围绕具体创作实践和中国文化艺术脉络展开深度分享。
在公共教育方面,美术馆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设计了分层体验:对专业观众,我们将提供“研究型导览”,链接艺术家访谈、技法解析等深度内容;对普通公众,则组织专业青年画家志愿者与观众现场互动,生动形象讲解展览内容;对亲子家庭,我们设计了“花鸟探秘数字互动装置”,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对青年群体,我们将推出“花鸟画主题辩论赛”,以辩论的互动形式与思辨张力激发青年深入探索展览内涵;我们还将针对中老年群体特别策划“笔墨润老年”活动,鼓励他们提笔创作,在水墨世界中寄托情怀、滋养心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入了“情境重构”的展陈理念:在展出石鲁、郑乃珖等大师作品时,同时呈现其写生手稿与创作笔记,让观众直观感受从自然物象到艺术表达的升华过程。
问:“时代长安”系列展览取得了怎样的社会反响?
王潇:“时代长安”系列自启动以来,产生了超出预期的社会影响力:在学术引领方面,前两届展览的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陕西中国画研究从零散走向系统;在公众参与方面,累计观众超过15万人次,线上传播覆盖超千万人次,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改变了大家对传统中国画“高冷”的刻板印象;在业界认可方面:前两届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项目,特别是山水画研究展的上海巡展引发了南北画坛的深度对话。这些反响证明,系统的学术构建与创新的传播方式相结合,能够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美术馆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者与时代创新的催化场。“时代长安”系列将持续为观众呈现既有学术深度又有时代温度的艺术盛宴,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展览名称: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花鸟画研究展
总策展、学术主持:王潇
主办单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8日—12月14日
展览地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