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于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开幕


展览开幕嘉宾合影

2018年10月10日,由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主办,多伦多EYA艺术组织协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多伦多艺术中心支持的“从多伦多到北京——涌现: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选择性邀请了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春华、周松、李洪波、王斐、李旺、贾善国、贾欣雨、杨舒文。希望用“差异化”与“代表性”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更为客观的“涌现现象”,同时也希望这些“个体”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希望这种关系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得到更多可能的阐释。

批评家、当代艺术策展人黄笃发言

批评家、当代艺术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发言

评论家、艺术策展人许向群发言

“涌现”理论的主要奠基人约翰·霍兰德(John Henry Holland)这样描述“涌现”现象:“但凡一个过程的整体的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皆可称为‘涌现’。”通常说来,“涌现”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这其中“系统与个体的关系”、“无法预知的现象”尤其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在此之前,我们一般使用还原理论来解释问题,它的基本观点是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所以局部决定整体。还原理论分析的方式符合我们既往的思维习惯,整体的任何一个变化都可以在局部找到其原因,这样个体就成为了整体的机械化表征。于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只有“具体代言人”,而无“明确的主体”。但“涌现”却强调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换言之,涌现现象是以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它比单个行为的简单累加要复杂得多。也即“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涌现性因此可理解为“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它告诉我们一旦把系统整体分解成为它的组成部分,这些特性就不复存在了。而这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核心症结。

策展人、汉威国际艺术中心馆长张思永发言

艺术家,波恩当代艺术馆总监任戎发言

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策展人贾廷峰发言

本次展览以“涌现”为名的当代艺术展,也意在将这些“涌现的个体”作为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系统予以研究,借助系统科学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理论,探索整体涌现发生的条件、机制、规律以及功能。探讨涌现的个体在遵循各自的规则,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在系统的层面将会发生怎样的一些新的属性或者规律。

李旺作品 相 69x68cm 纸本水墨 2018

 李旺通过改编传统的水墨媒介来审视现在,其作品通过视觉的方式对过去和现在的乌托邦概念进行了比较。由公元五世纪的中国文人所实践的中国古典水墨画,专注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世界。这与现代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古代绘画所呈现的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下受到威胁。李旺试图与中国古代水墨画建立一种同构关系,将其作品与传统的意涵融合在一起。他的视觉主题涉及对自然世界的趣味性理解以及人类与动物的超现实互动。他的作品将现代的、后现代的图形风格融合构成一种警示图像,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时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贾善国作品 万物生之一 15x15x7.5X35 纸本水墨 2018

介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话语清晰地体现在贾善国的作品中,其作品创意源自于书本与文字这一思想传递的宝贵工具。作品主题概念出自中国道家经典文本。这些表达东方哲学思想的话语如今流行于各种著述与翻译中。贾善国运用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创作了两本书,以此强调《道德经》的文本价值,堪称书籍艺术的经典案例。黑色版本的文字为凹版,字符与道家阴阳哲学的“阴”相对应,白色文本中的字符为凸版对应于“阳”。显然,艺术家的意图并不在于是宣扬文本中文字所传达的意思,而在于“书籍”本身的观念与思想。

李洪波作品 梦1.2 尺寸可变 纸雕 2012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很多传统的方式被认为是过时的,但对于古典与新古典雕塑艺术的研习却是共识。对于李洪波来说,从不同角度画石膏模型是他自学生时代以来的一个强烈记忆。他赋予了这一回忆以意义,通过具有创造性、颠覆性效果的雕塑来呈现其艺术的视觉张力。他利用纸张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创作的半身像是一个智慧的视觉表达。在他的雕塑面前,学生无需调整位置来改变透视,只需操作活态的雕塑模型即可。在第二部作品《Dream》中,李洪波使用了类似于童年制作叠纸玩具时的试验方式,通过对形式,颜色和质地的研究延展了他记忆的时空。

艺术家李洪波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现场

周松的艺术创作灵感来自于科学,其科学知识是从观察中得到并通过精确的描述予以传达的。所以,周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位基于光学的写实主义艺术家。他重现了他所看到的事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作品展现出了他将科学、哲学和艺术融合的一种智性经验。他的作品瞄准知觉和表象,如在作品《Trouble of the Consciousness》中,一颗心脏被他以医学标本的精确性呈现出来。这个作品通过使用一个传感器投影,实现了这颗心脏的节奏与观众距离间的互动。周松的作品表达了心与身体的完全分离。同时也将作品主题关于器官与身体内的功能的矛盾揭示出来。在第二个作品中,周松表现的是“熵”这一将热力学系统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物理现象。作品中,一个高度抛光的机器人局部被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所表现,三角形构图被布置在白色空间背景中,在那里它们将由于熵的理念逐渐趋于紊乱。对于精通物理定律的周松来讲,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甚至是混乱无序的。

王斐作品 文明史之二 150x40cm 布面油画 2012

王斐不仅关注自然世界的现象,而且深入地研究自然地理、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神话与传说。他的三部作品令人想起古老的东方绘画传统。这些作品的图式采用凶猛的野兽组合构成方式,如凶猛的雄性俄罗斯熊和美国鹰等。在作品《a lion rampant and a lion couchant 》图像中唯一的人类形象是一个中国人,他致力于征服一只有象征意味的狮子。王斐创作了一种新的关于世界的神话文本,其视觉词汇来源于一个关于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超现实的幻想。在这个幻想中,动物们扮演着传统的象征性角色——如凶猛的鲨鱼、太平洋的鲸鱼和威胁的美洲虎等。

贾欣雨作品 square-game 100x200cm 布面油画 2015

就记忆和文化传统而言,贾欣雨高度个人化的绘画形式背后的思想显然是非科学和不精确的。她作品中神秘的形象反映了她对诗歌模糊性意象的借鉴,一种源自现代主义绘画及对世界的随性表达或许通过神话才能理解。画面粗糙的处理和她对非自然色彩的偏好相结合,在她的作品中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氛围。在她的绘画中,不确定的形式参照和明显的随意甚至随机的空间营造方式都唤起了田园诗人般的沉思。其作品流露的情感可能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启发,但她并不排斥迥然相异的西方诗歌。贾欣雨的作品植根于后现代主义美学,其形式元素通过对观众的诠释获得意义。因此,她的图像适合在随意放松的时候沉思。

嘉宾观展

张春华的绘画作品也是从强烈的个人心理空间中迸发出来的。这些作品是传统与当代思想交汇的场域。对于张春华来说,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令人不安。在他眼中,过往的文化经历就像异国他乡,令他烦恼。他以明暗的形象代表着他忧郁的状态,用矛盾的方式来传达当代生活的矛盾。他对在一个变化阵痛中的国家,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的艺术反应,对那些即使对文化转型造成的损失漠不关心的人来说也是有益的。我们在其作品《The sight of his back》中,透过椭圆形的窗户看到的人,在空间或时间上背对着我们。如果我们把他的背看作镜子中的映像,他就期待着超越画布的空间进入我们的当代世界。这一视觉谜团可以作为张春华心境的象征性表达,激发我们对他其他作品的理解。

杨舒文作品  天眼  160x160cm  布面油画  2018

中国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围绕着建筑环境展开的。建筑在一个代表变革的社会中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反过来它又推动了更多的变化。在中国城市,建筑与建筑结构代表了诸般可能。曾经的简单生活已时过境迁,杨舒文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生活的时尚、创新和结构美学。它们令人想起了玻璃幕墙的反射,新旧建筑的交融。在作品《Heaven Eyes》里,新建筑的外立面与旧式公寓建筑的外墙相映成趣。其作品呈现出了独特且强烈的视角,它既通过活力四射的外观唤起了人们对现代中国城市的活力感知,它也迫使观者思考进步本身带来的悖论。

艺术家贾善国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当代世界并不能完全呈现于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中。它还取决于他们对自然现象、人类理性的认知与理解,也取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如何面对美好与困境、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本次展览中涌现的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对于其所存在环境的一种关注。这种环境对于那些在相对缓慢的步伐中体验文化变革的西方人来说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在保持传统和不顾一切奔向未来之间的较量中,这些艺术家似乎都站在谨慎的一边。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是集体文化记忆的守护者?通过审视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确实如此。他们与他们令人着迷的作品在面对商业社会的经济利益时呈现出了文化守护的复杂性与重要作用。

据悉,本次在展览将持续至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