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梁世雄 湛江堵海工程草图 纸本 1960年

梁世雄 湛江堵海工程草图 纸本 1960年

  近日,“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回顾,它从“岭南画学”这一概念出发,侧重于中国画的语言和形式特性,力图围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长达70年的发展浓缩在典型的案例和命题当中,通过各类文献、口述实录和相关例证的展开,分析和总结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继续深入和开放创造一次交流的机会。

  展览现场共呈现了500多件作品,整个陈列既让人目不暇接又层次分明,空间的营造上则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名师大家的写生手稿、示范作品是这么近、那么美。

杨之光 中国画女青年头像步骤 52.5×41cm 纸本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杨之光 中国画女青年头像步骤 52.5×41cm 纸本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生活的力量
  梁世雄回忆老先生们的可爱往事

  一楼展厅以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和国画系师生集体创作的《向海洋宣战》为主干,展现了自建校初期到1976年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以深入生活和关注现实为特征的创作教学历程。
  据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梁世雄介绍,由国画系师生集体创作的《向海洋宣战》,是在关山月的倡导下产生的。关山月当年到湛江堵海工程现场考察,他被劳动者们战天斗地的恢弘气势深深撼动了,回来汇报以后,学校组织师生到现场和劳动者们同吃同住一个多月,现场写生积累素材,之后国画系师生共同完成了这件巨作,关山月最后收拾画面并题字。这件作品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到上海美术馆展出,引起了很大轰动。
  《向海洋宣战》巨作的一侧,同时也展出了梁世雄的一批写生稿,现场气息铺面而来。他表示,当时国画系提倡用毛笔进行速写,“一下笔就没办法修改,很能训练造型的准确性,同时线条能够有粗细变化,比较生动”。1957年关山月带学生到湖南醴陵写生留下了39幅作品,此次展览展现了其中16幅供学生临摹。观众既可近距离研读关老精劲的笔墨,也可坐下来现场临摹。作品周围还特别搭建了一件竹制装置,让观众如临乡野田间,获得浸入式观展体验。
  在梁世雄的记忆里,黎老既勤奋又勇敢,有一次他跟黎老到井冈山写生,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黎老岿然不动,继续写生。还有一次,他跟黎老到日本访问,又遇上台风天,黎老还爬到灯塔上面去观察,把日本的年轻友人吓坏了,赶快跟了上去。

林丰俗 青绿山水图例 60×40cm 1990年

林丰俗 青绿山水图例 60×40cm 1990年

  在展厅中间,大屏幕上,一位女同学以脆亮的声音朗读着1961年关山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据本次展览执行策划、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向阳介绍,当时关山月与杨之光在一些学术问题上有过分歧,通过这篇文章,以及鸥洋(杨之光先生的夫人)在采访中对当年杨之光观点的回顾,可以感受到当时学术氛围的浓厚。
  而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就不断通过送出去学习和请进来讲学的方式,不断吸纳全国各地的优秀经验和技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现场展出的程十发、叶浅予、朱屺瞻等名家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学留下的作品,也让梁世雄回忆起了老先生们的可爱往事:“叶浅予到学校来讲学,有两个要求:一是只在广州美术学院的范围内开讲;二是要走一走岭南的石板路。后来我们专门带他到佛山石湾去走石板路。娄师白很能喝酒,每天吃饭无酒不欢,我不会喝酒,就让陈永锵陪着他喝。程十发非常勤奋,我们到上海办展览,我经常去拜访他,每次去他都在画画……”

黎雄才 山水画谱(部分) 纸本 约1970-1980年代 岭南画派纪念馆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黎雄才 山水画谱(部分) 纸本 约1970-1980年代 岭南画派纪念馆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画学构建
  提出“岭南画学”,中国画教学迈入新阶段
  二楼展厅主要呈现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到1999年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通过培养人才和召回人才两大举措,加强了师资力量,促进了岭南中国画的多元发展。随着“岭南画学”概念的提出,中国画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黎雄才的《山水画谱》在二楼侧厅以一面墙的形式进行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左侧有19张小画,右侧有10张小画,暗含了黎老出生于1910年之意,其他的91张画作则指明了黎老享年91岁。陈向阳表示,这样的排布,主要是便于观众记忆。
  1982年春天,从肇庆被调回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的林丰俗第一次带学生们到三峡写生的作品,也较为完整地在展览上呈现出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表示,当时他正好是一年级新生,看到林老师带回的这批作品,对林老师的写生功力倍感赞叹。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出版逐渐形成规模。杨之光写给李苦禅的推荐信,以及孙其峰给方楚雄的回信等珍贵文献资料也都一一呈现出来。

李劲堃 轻风 103×146cm 绢本 1987年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李劲堃 轻风 103×146cm 绢本 1987年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传统的当代
  现实主义结合地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生力军

  第三部分“传统的当代”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今,以现任教师的工作为主。不以创作为中心,而是更多关注笔墨示范、课徒稿、材料实践和教学方法的研发,呈现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进行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传授。主要呈现了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画系升格为中国画学院的这十年中,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对于基础的重新认识和对于实验性方法的探索。
  陈向阳表示,“放眼全国,我们时刻都在反思教学上的特点,是否只能完全挂靠岭南画派、而没有任何可以与其他学院类比的特征呢?在思考特征时,我们更应该清楚自身处于现代教育体系之内,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所以,我们总结自身特点时首先看的是现代教育与艺术发展史的结合,而‘岭南画学’则提出了现实主义与地域文化特点的结合。”
  “无疑,深入生活、表现岭南生活气息并以此为责任,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而这一切又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绘画传统。当我们清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排除一些看似传统、实则倒退的做法。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到今天,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一直在坚持由历史和文脉构建的现实主义,缺少的就是对这一切的文献积累。这个文献不是个别领域中的只言片语或老生常谈,而应当作为一个全面的系统来构建,以克服中国画在自我封闭系统中的满足感,努力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

 编辑: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