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 记者 卢 旭 摄
八十载岁月如歌,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自开幕以来,以恢弘之姿持续引发观展热潮。截至8月29日,展览累计接待观众突破62万人次,成为今夏最具感染力的红色课堂。
走进展厅,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介绍,本次展览相较于改陈前大幅增加了文物数量,其中许多文物是首次展出。从记录赵一曼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到荷兰摄影师拍摄的“一二·九”运动珍贵历史视频,从七七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烈士证明书,到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战斗报告,一件件文物史料见证着烽火岁月的艰苦与辉煌。
展览中,雕塑《狼牙山五壮士》、国画《八女投江》、油画《刘老庄八十二烈士》3组抗战群像美术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站在狼牙山五壮士的雕塑前,21岁的大学生张宇航抬头仰望,五壮士目光坚毅、身姿挺拔地站在狼牙山上视死如归。他说:“小时候在课本上知道他们的壮举,今天看到这组雕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敌人’。”
除了静态陈列,本次展览更突破传统形式,融入大量互动体验。地道战展区还原了曲折昏暗的地下通道,地道外的电子屏幕上还生动演示着拉闸放水、警惕放哨的战斗场景。在地雷战区域,感应屏幕清晰解析各种地雷的构造原理,动画演示让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你看,我们的先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多么智慧啊!”一位父亲指着屏幕对孩子讲解道。
“儿时听到《游击队之歌》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歌词时,就觉得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太厉害了。”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朱贵鑫在八路军缴获日军枪支的展柜前凝视良久,他告诉记者:“长大了才明白,这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歌词背后,是八路军战士们拿着最简陋的装备与敌人的长枪大炮顽强抗争。他们用血肉铸就了民族的脊梁,我们这一代要继续发扬抗战精神,建设富强中国。”
家住北京的观众付源已经不是第一次带孩子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了。她的儿子虽然不到6岁,却主动要求前来,甚至发现了“这次的展品和以前不一样”。付源说:“虽然孩子还小,不能全部看懂,但起码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观众可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电子名录中点击任何一名参会者的头像,查阅人物生平与当年的参会请柬;在“国际援华友人”互动相机装置前拍照,生成与拉贝、柯棣华的“跨时空合影”;甚至可以通过互动答题领取一张“延安通行证”……由此,历史不再是玻璃展柜里展陈的旧物,而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8月29日,该馆文创、书店、邮局销售额已突破164万元。那些以抗战元素设计的笔记本、徽章、明信片等,不仅具有实用与收藏价值,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这些文创产品,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伟大的抗战精神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高品质的展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征集如此丰富的展品、运用如此多样的展陈形式,就是为了全面呈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广泛社会动员、空前民族觉醒、顽强战斗意志和坚定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表示,“我们不只是办一场展览,更是在播种——在每个人心中种下铭记历史、奋进向前的种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