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 杨光
中国当代纸艺的创新表达
——谈“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社会崇尚和尊重文化的民俗表现,体现了多重文化元素的和合共生。中国是纸的发源地,纸天然地承载着中国的文化精神,随着当代艺术的普及,强调思想观念表达的纸艺术作品影响渐广,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
3月15日至4月6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在安徽省美术馆举行,展览围绕“育新人、兴文化”的核心目标,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成果为基础,深入挖掘观念、材料、技术、形式、空间、时间等艺术要素的彼此关系,以一批观念性纸艺作品探索中国当代纸艺的创新表达。
此次巡展以合肥为起点,包括“引领板块”“育人板块”两个单元,“引领板块”呈现王雷、吕越、李洪波、赵红华等9位参展导师的15件作品,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水准奠定坚实基础;“育人板块”挑选了20位“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人才培养”学员的35件作品,是巡展的核心力量。参展人员集结了画院、高校、基础教育、新文艺群体等多领域人才,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等学科元素汇聚于“纸”,促成了学术与艺术更深入的交流与碰撞,实现了跨界与融合。比如,赵红华、肖希、王大壮、王广瑞等人的作品倾向于保留纸的物理特征,探索纸的纯粹性;王雷、李洪波、李秋、张旭、林双鹏等人的作品以材质特性为基础,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现象,侧重表达纸的问题性;崔尚华等人的作品结合民俗文化,寻找纸的在地性;刘肖、林智伟等人的作品则借力“非纸”的形态和技术语言,同构或置换概念,探索纸的延展性;张秋实、杨光、巫其、金俊等人的作品从自身生存环境的感悟、情绪出发,探索纸的矛盾性。这些作品突出纸艺术作品当下性、思想性、艺术性、智慧性、发展性的形态。展览着眼于传统纸艺术创作方式的当代性转译,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既扭转了“重技术、轻观念”的当代纸艺术创作局面,也满足了观者对于纸艺的观念提升,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的深度创新,强化了由视觉表层向思想深层的转变。
纸在中华大地的千年演变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精深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语境下、在国际艺术活动中,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中国当代纸艺术家讲好“中国故事”,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对于传统纸文化的传承、启示与延伸具有增加“文化记忆”的价值感知的作用。面对纸艺术创作当代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展览通过崭新视角重新梳理并拓展中国当代纸艺术的创作维度,彰显观念性在纸艺术创作中的引领地位。此次艺术实践融入科技、文化、社会等学科研究方法所生成的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作品,让传统纸艺术在当代性转化中有了更多选择,希望能提升观者对于中国当代纸艺术文化的深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