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投资收藏
抹去重来六十年——北京画院藏钟涵艺术研究展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巡展扶持项目 

      抹去重来六十年——北京画院藏钟涵艺术研究展


      展览简介

      神圣之光——钟涵的绘画艺术

      学者型画家在世界画坛可谓凤毛麟角。中国现当代杰出的学者型油画家钟涵是中国油画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在油画创作、教学以及美术理论研究方面皆作出突出贡献。他的《廊下巡礼》《画室来鸽》等美术理论著作对中西绘画史进行了宏观精辟的论述,启发了一代代的同行后学。钟涵一生始终以充沛的理想主义激情追求创造具有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油画。他以丰富深沉的变幻光色和雄浑博大的独特风格创作了革命历史、黄河船工、古都画室等重大题材作品。系列作品气势恢宏却又富有强烈的浪漫抒情气息,对中国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钟涵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7岁进京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名师;9年后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吴作人、罗工柳等大师,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在60多年的创作科研生涯中,他多次远赴欧洲访学深造,系统深入研究历代西方油画技巧,以求在创作中融通中西、鉴古开今并达到极致完美的高层次艺术境界。

      年轻时代在顶尖名校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以及此后投身解放区革命事业的非凡经历促使钟涵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始终抱有强烈兴趣。他善于运用旭日朝霞等各种明媚光线映衬人物的光辉形象,用星光月色等温馨色调渲染革命圣地温暖祥和的气氛。钟涵1963年的成名之作《延河边上》是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他独辟蹊径地以人物背影描绘延安军民在夕阳中并肩沿河散步的感人场景,有力地表现了民主平等的延安作风,使革命圣地的绚丽阳光格外动人心弦。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油画大家,钟涵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多次赴黄河写生,创作了《浪里摇篮》《饮河者》等一系列黄河船工题材油画。他突破直接再现黄河景点的常规视角,别出心裁地采用各种新奇构图和色调展现黄河的宏伟多姿。而披星戴月的壮硕船工在晨曦暮色之中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灿烂形象更蕴含画家的真情,表现了象征民族脊梁的中原船工雄强豪迈的精神气质。

      犹如天之骄子的教育背景以及顶尖学府的优越环境并未引发钟涵沉迷于个人情感的自发宣泄或者前卫艺术的天马行空。1980年代以来,他不仅延续延安怀想等宏大题材的创作,而且用极具抒情韵味的笔调描绘艺术精英在名城古都的创作环境:明亮的庭园白雪、柔和的画室逆光、橘黄的书房灯光……各种沁人心脾的光线渲染出深邃高雅的诗意氛围,将画室环境提升为富于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广东美术馆长期关注并研究展示中国现当代绘画大家的探索成果。本次展览展示北京画院珍藏的钟涵1961至2021年60年间创作的油画、水粉、素描等精品,以及一件广东美术馆珍藏的钟涵油画《烧土豆》,分为“长河蜿蜒”“吾道不孤”“厚土之诗”三个单元,全面呈现钟涵厚积薄发、超越自我的艺术求索历程。通过展示画家从素材收集、草图构思到数易其稿的素描色彩小稿,系统梳理画家理性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方法,深度揭示艺术大家创作过程的神秘密码。希望观众们能从精美的画作中感受到钟涵如何将外在的物理光线升华为神圣的精神之光。

      2025年8月8日上午,众多嘉宾观众出席了在广东美术馆新馆举行的展览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钟涵博士生),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雷波先后致辞。

      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巡展扶持项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


      专论

      钟涵创造精神光彩的方法体系

      作为一位卓越的学者型油画家,钟涵阅历丰富、学养深厚、著述丰硕,其《钟涵艺术文稿选》等一系列理论著作对中西美术史上的经典杰作及大师巨匠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明晰、宏观系统的论述。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他以一位油画家的敏锐眼光和高超审美品味精辟论述了西方油画大师对于精神光彩的非凡表现。同时,有关表现自然外光和精神光彩这方面的论述也时常出现在他的理论著述中。在此,本文将其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作方法理论体系。有趣的是,绚烂多姿的光线调子恰恰亦是钟涵绘画最感动人心的独特之处。炫目的正午顶光、闪亮的河水反光、朦胧的雾中晨曦……各种动人光线或浅唱低吟,或引吭高歌,有力地表现了不同的主题。那么,钟涵如何能将自然外光升华为光彩熠熠的精神之光呢?

      首先,钟涵追求作品构思上的完美。从钟涵数量巨大的素描速写、草图小稿可以看出他那些革命先辈、壮阔河山等震撼人心的宏大题材油画背后漫长而艰辛的构思过程。他说,“画是人生无尽的修养过程”“我一直想把《沿河边上》画得更完美”。日以继夜的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抹去重来才缔造出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不计其数才思泉涌的灵感火花才最终造就了一鸣惊人的鸿幅巨制。

      艺术构思的实现基于完美的形式技巧。钟涵研究发现,西方绘画大师历来自觉追求点线、形体、光色、材质、空间等形式因素,惨淡经营以求笔精墨妙。而形式越精妙,技巧越高超,则作品的精神内涵越丰富、感染力越强。受其影响,钟涵的出色油画同样构图大气、造型精炼、色彩丰富、笔法写意,以高超的技巧和完美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散发感人的精神光芒。

      同时,钟涵是一位理性意识极强的画家。他清醒地认识到,“创造绘画形象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再现事物本来的面貌,而在于缘物写意,以表现自己的人格精神”。可是,这种对精神内涵的自觉追求又时刻离不开画家自然平和的精神状态。他曾提到,西方大师“塑造了许多神圣光辉的形象”,其中不少油画草图“画得痛快,笔笔充满锐气,在并不清楚的形物中却闪烁着强烈的精神光辉”,具有最后成品无法比拟的非凡气质。

      当然,功夫也在画外,真挚的情感和全面的修养对艺术家来说最为可贵。作为学养全面的画家,钟涵以宽广的艺术视野深情眷恋神州大地的悠悠历史与璀璨文化。他说,“我很喜欢革命历史画”“黄河船工有一种寓意性,他们就象民族的脊梁一样,其灿烂至今如同昨日夕阳下的晚潮”。六十多年来,他满怀爱国激情地创作了红色记忆、大河纤夫、中原日常、古代碑刻、京城画室等各种现实主义题材油画,用含蓄隽永的视觉语言谱写了华夏文明的灿烂史诗。

      钟涵说,“光和空间在画面上的妙味大有搞头”“我们需要明白蕴藏在普通劳动者身上的精神光彩”“西安地区的文化每以其苍茫及精微而示我以光辉”。或许建筑学的学科背景使钟涵对光和空间更为迷恋和敏感。他一直探索如何将西方现代绘画源于物理光学的光色原理以及中国古代的诗意美学融汇贯通。从桔黄夕阳下悠然从容的牧羊汉子到橘红晚霞中烧烤土豆的欢愉伙伴,从明净逆光里和谐融洽的同道画友到耀目烈日下勇毅乐观的黄河船工,钟涵毕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将物理性质的光线升华为光彩熠熠的精神之光。


      展览第一单元 长河蜿蜒

      从延河边上保卫黄河、解放前夕东渡黄河到船工纤夫征服蜿蜒长河,钟涵的革命历史以及黄河船工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以新颖的构思、感人的形象和强烈的光影歌颂了中华儿女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那些气势磅礴的宏大结构与浑厚坚实的人物造型蕴含铿锵有力的节奏和慷慨激昂的旋律,它们交织出一首首历史的乐章,流淌出鼓舞人心的永恒回响。


      (1)纸本油画《黄河》描绘一个日暮时分,夕阳西下,太阳将其瞬息万变的丰富色彩映照在茫茫的河水上。画家用潇洒娴熟的笔法描绘了荡漾翻滚的河水。浅黄高光、棕黄亮部、褐色投影,各种丰富美妙的色彩有力地表现了河水的美丽多姿。一些浮泛于棕黄河水之上的灰蓝笔触既描绘出蓝天的反光,又反衬出河水的温暖色彩。


      (2)这幅纸本油画《黄河船工˙色彩稿》是钟涵创作正式油画作品《黄河船工》之前从整体上构思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等基本色彩关系的草图。作品描绘黎明时分,满天的朝霞染红了河水,两个弯腰躬身、准备渡河的船工合力将沉重的船只从岸边拉到河上。枣褐船工、茶褐船只和棕色倒影这些明度较低的色彩映衬出明亮的河水,几笔普蓝及粉蓝呈现了蓝天在河水上的反光。河水从浅黄、土黄到棕黄的明度渐变展现出阳光下的河水从河中央到近岸的色彩变化。此外,在不同色底之上,画家潇洒娴熟的横扫笔触以深浅色点巧妙地表现了阳光下波光粼粼的美丽河水。


      (3)布面油画《浪里摇篮》(1986年)描绘一群摆渡船工在波浪翻滚的黄河上合力划船、战胜天险的感人场景。在构图上,几排船工的长臂、后方掌舵船工以及弧形船舷构成对角线方向的动态结构线,使画面产生强烈动感。在色彩运用方面,土黄河水和黄褐船工以统一的色调表现了一种与黄河息息相关的艰辛氛围。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品对光影的表现,画家用强烈的光影对比描绘了正午时分的耀目阳光,同时细致地刻画了船工们的表情和手臂,呈现出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


      (4)纸本素描《饮河者˙素描头像》是油画《饮河者》的一幅素描习作,作品体现了画家对人物造型和形象的反复研究。画中的船夫来源于画家在黄河岸边观察到的真实人物形象。正面描绘的非凡角度更突出了船夫在炎热夏季吸饮河水的酣畅之感。白色头巾和黝黑皮肤以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了源自上方的明亮阳光,折射出了人物在室外工作的艰苦环境。而宽大的肩膀、强壮的臂肌和粗大的双手皆体现了年长船工长年劳作的无比艰辛。


      (5)这幅纸本速写《船工习作》是一件出色的速写作品。在微波荡漾的河水上,一艘帆船上的船工躬身扶栏准备上岸。钟涵用简练概括的线条精准到位地勾勒出船工的生动形象。他头戴毡帽,身系腰带,弯腰前瞻,面带微笑地准备抛锚上岸。船工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但画家却呈现了一个船工乐观愉悦的精神状态。


      (6)这幅纸本素描是钟涵油画《东渡黄河》的船工动态习作。画家采用严谨的人物造型和细腻的明暗光影生动地描绘了划船船工的飒爽英姿,展现了他们与伟人同舟共济、参与革命事业的兴奋状态和激动心情。“东渡黄河”是中国共产党在1948年取得转战陕北胜利后的重要历史事件。钟涵油画《东渡黄河》创作于1976至1978年,描绘了几位伟大人物兴奋愉快地乘船渡河的场景。


      (7)纸本素描《远望宝塔山》是一件出色的素描作品。宝塔山位于革命圣地延安。钟涵用饱含爱国深情的优美笔触描绘了宝塔山一带的美丽景色:天空通透明亮,树木袅娜多姿,河水蜿蜒流淌,宝塔熠熠生辉。河岸、树丛、山坡等放射性结构线皆指向远处的山丘宝塔。同时,浅灰河岸和深灰树丛反衬出留白的河水和宝塔山,将唇齿相依、互生共存的延河与宝塔山映衬得明亮夺目。那留白的河山虽不着一笔,却闪烁着神圣的光辉,充满诗意地象征着厚重深远的延安革命精神。


      展览第二单元 吾道不孤

      钟涵说,“古语云,‘吾道不孤’,我想借它展望形势,中国油画的道路还会是宽广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体现了画家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他以中国画家特有的潇洒笔法展现朝夕与共的画室环境,使其升华为品味高雅的思想空间与艺术圣地。他用神秘光影呈现中国古代碑刻,那些雄浑苍茫的石壁刻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深情描绘祖国各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各种静穆深邃的景致让人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远与文化底蕴的深厚。


      (8)布面油画《暖冬》(2003年)是钟涵的一件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师们围聚室内讨论的情景。首先,钟涵用潇洒娴熟的写意笔法刻画了艺术家们或温文尔雅、或含蓄内敛、或意气风发的各异性格。他们或私语、或沉思、或看稿,但他们的目光以及桌椅窗框等结构线大体上都指向画中的核心人物,从而画面呈现出一种和睦融洽的团队气氛。此外,茶几上随意摆放的杯盏、地面成摞的书稿文件、简单素朴的窗户电灯等环境道具共同营造出一种休闲随意的氛围。而强烈的光影对比既表现了明净的室内逆光,又增强了温馨迷蒙的感觉;和谐统一的黄褐色调散发出古典油画的雅致品味,又传递出顶尖艺术团队沐浴在冬日阳光之中的温暖之感。


      (9)在纸本粉笔画《弹钢琴的男孩》明亮静谧的客厅里,神情专注的男孩用灵巧的双手弹奏出犹如天籁一般优美的钢琴旋律。男孩五官稚嫩、睫毛修长、脸色红润、棕色头发闪闪发亮。此外,漆黑发亮的钢琴映衬出明亮的室内光感,温暖的光线调子反衬出男孩崭新的浅蓝衬衣。凭借着彩色粉笔这种媒材丰富细腻的表现力,画家得以运用优美的造型、典雅的色彩和明媚的光感等形式语言表现钢琴音乐柔和优雅的艺术魅力。


      (10)布面油画《斗室光瀑》(2007年)是钟涵对他自己画室冬日景象的描绘。强烈的光影对比是这件作品的突出特点。在温暖宁静的画室中,穿透玻璃窗户的阳光犹如瀑布流泻一般照进画室中。左侧书柜和右侧画具以浓重的深褐色彩映衬出洋洋洒洒的明亮阳光,逆光的书桌和台灯清晰可辨,暗部的书柜和画具则显得温馨迷蒙。作品标题中的“斗室”一词并非形容屋子小,而是比喻阳光犹如漏斗中的流水那样放射冲决的爽快动势。


      (11)在布面油画《荒原》(1995年)浓云翻滚的苍穹下,水光闪烁的茫茫湿地荒原一望无际、辽阔无垠。成群的羊只在这片肥沃的厚土上觅食栖息。作品采用深沉厚重的色彩以及奇妙神秘的光线表现了祖国大地蕴藏的无限珍宝。


      (12)纸本油画《西陲印象》(1961年)描绘了微黄的天空、金黄的大地、棕色的树木,各种丰富温暖的色彩表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秋天的灿烂景象。这些几何块面化的造型和色彩使作品获得有如版画艺术那般简练概括的独特韵味。


      (13)纸本油画《湖》(1979年)描绘灰蓝天空、浅绿远山、碧蓝湖水、墨绿近岸,一系列雅致的色彩呈现出一个优美的湖边景象。墨绿树丛和碧蓝湖水的明度反差使作品获得阳光明媚的户外光感。在画面结构方面,“一水两岸”的构图模式使作品平添几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韵致,同时也营造出宁谧寂静的意境和气氛。


      (14)在纸本油画《桥》这件作品中,大桥、河水、河岸、山坡等纵横交错的结构线组合成一个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画面结构,表现了人类建造宏伟大桥、战胜自然天险的伟大壮举。同时,丰富多变的棕黄色调又使作品获得了协调一致、和谐悦目的视觉效果。


      (15)在纸本油画《绿色调山景》中,画家采用青绿草丛、翠绿灌木、灰绿山坡等明媚的色彩表现了一个生气蓬勃的盛夏山景。在色彩明度方面,画家呈现了从深绿近景、灰绿山坡到浅色远山的明度变化,这种明度上的渐变使作品产生辽阔纵深的空间效果。


      (16)纸本素描《为路易君写像于安特卫普美院画室》(1981年)是钟涵在比利时进修期间为朋友创作的肖像作品,体现了他对欧洲古典素描传统的深入研究。身着衬衣的路易满头卷发,络腮胡须,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画板。钟涵以娴熟的素描技巧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路易英俊帅气的形象,又传递出他深沉儒雅的艺术气质。


      (17)这幅纸本素描《罗丹雕塑〈加莱义民〉》(1981年)是钟涵对罗丹的著名雕塑群像《加莱义民》其中一个法国历史人物的描绘。钟涵以高超的素描造型能力描绘了这个高大健硕、身材魁梧的雕塑人物。画中人物身披枷锁,头部向右侧转,右手抬起,似乎想掩饰自己悲痛的神情。画家用顶光效果出色地表现了雕塑的高雅造型和金属质感,同时还传递出这位高贵的历史人物为国捐躯的悲壮气氛。


      (18)纸本《速写》这件作品展现了钟涵娴熟运用并充分发挥素描铅笔这种媒材的丰富表现力。作品描绘了一个群山河谷的美丽景色。在连绵的山峦之中,山谷中的一条河流沿着画面对角线的方向蜿蜒流淌,为宁静的山景增添了活泼的动感。画家有意识地呈现了深灰近景山丘、浅灰中景河谷以及淡淡对岸群山的不同明度层次。这些丰富的明暗变化表现了普照大地的明媚阳光。近景山坡上那手持长枪的战士作为点景人物为这个迷人的山谷增添了几许神圣而光辉的深远意味。


      (19)这件纸本《速写》作品描绘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窑洞景色。石阶之上的一排窑洞极具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画家有意识地以不同的虚实程度分别展现光影对比强烈的石阶、清晰可数的窑洞以及背景上的朦胧远山。这些虚实关系的渐变表现了真实可感的空间效果。而两侧深沉浓重的树丛则反衬出画面主体那明亮光辉的窑洞。


      展览第三单元 厚土之诗

      祖国大地滋养万物,也孕育艺术家的灵感。二十世纪下半叶,钟涵多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创作,他以艺术家的目光洞察社会现实,用画笔描绘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阳光原野上的田园牧歌、明亮厂房里的匠心制作、黎明高山中的物流使者……那些灵动的笔触、闪烁的油彩和层叠的肌理皆饱含画家对祖国人民的无限深情。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德国诗人赫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充满劳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20)布面油画《揽羊》(1996年)表现灿烂的夕阳照耀在广阔无垠的中原大地上,哼着小曲的牧羊汉子轻松愉快地驱赶羊群回家。钟涵以极为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大地牧歌的浪漫景象。首先,全画用轻松潇洒的写意笔法凸显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在色彩上,冷灰远丘与洛黄羊群的冷暖对比产生非常愉悦的视觉美感。深褐牧人和浅色大地的明度对比加强了明媚的光感,也使牧人成为引人注目的画面视觉中心。近大远小的透视构图表现了深远无垠的辽阔空间效果。远近树木及其长长的投影将通透清澈的天空和亮光闪烁的羊群连成一个整体,暗喻牧人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期待。


      (21)布面油画《烧土豆》(2009年,广东美术馆藏)描绘夕阳西下,黄昏将近,三五好友结束一天工作之后聚集在野外烧烤土豆。钟涵用丰富绚烂的油画色彩营造出围聚野炊的浪漫情调和温馨氛围。黄橙土地和浅蓝天空的互补对照产生愉悦的视觉效果,浓重近景和明亮碧空形成强烈的光影对比,而深色人物反衬出作为画眼的闪亮篝火和背景的明媚霞光。厚重的油彩涂抹出肥沃的土地,光点闪烁的笔触扫描出明净深远的苍穹。画家以极具抒情意味的写意笔法描绘了充满劳绩的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浪漫图景。


      (22)在纸本油画《工地写生》明暗相间的水平构图中,粗犷豪放的油彩笔触巧妙表现了建筑工地在平静之中蕴藏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在画面中央,画家用细腻精准的笔法点缀了一个肩背箩筐的点景人物。微小的点景人物顺着画面的倾斜动势走向左方。这精彩的点睛之笔使作品顿时产生强烈的运动之感以及内涵丰富的意蕴。


      (23)布面油画《伊犁姑娘》(1961年)中的女子粉红脸颊、棕色双唇、栗色卷发、深色眸子。画家用一系列雅致的色彩描绘了一位健康美丽的伊犁姑娘。她炯炯有神地凝视着前方,清澈纯净的目光中透露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24)在这件纸本油画《戴白头巾的中年男子正面像》中,男子微笑着凝视前方,显得幽默风趣、乐观豪爽。画家采用准确的造型、协调的色彩、娴熟的笔法、丰富的肌理以及对比强烈的明暗调子描绘人物,生动细致地刻划了一个从容淡定、饱经沧桑的中原劳动人民的形象。作品体现了画家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底。


      (25)这幅纸本素描《鲁迅˙素描稿》描绘的鲁迅先生微微抬起下巴,微笑着思索,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情。画家采用源自台灯的昏黄灯光照亮了鲁迅的脸部和桌上的书稿,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了人民幸福而工作到深夜的奉献精神。


      (26)这幅《少数民族男子半身像》是一件纸本素描精品。画家采用精准的造型、多变的笔法和丰富细腻的明暗调子描绘了少数民族男子真实感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男子双唇紧抿,目光坚毅,厚重的棉衣似乎传递出他那成熟稳重、顽强勇毅的非凡精神气质。


      (27)在纸本素描《新疆人物写生》那灿烂的阳光下,一位头戴毡帽、身披大衣的男子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席地而坐,入迷忘我地弹琴吟唱。他身后的骏马安静平和地站在一旁竖耳倾听。画家仅用寥寥数笔就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草原牧歌的美好景象。


      (28)纸本素描《戴眼镜的石匠》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以一个简练完整的构图呈现了石匠及其工作环境。在重峦叠嶂的石质群山中,一位石匠站在采石场陡峭嶙峋的山石里采集石料。他头戴遮阳帽,左手握铁棒,右手抓铁锤,准备精准用力敲击石块。画家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了正午的灿烂阳光,又以劲健准确的笔法描绘石匠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他鼻架护镜、眉头紧皱、嘴唇微张、牙齿紧闭的感人形象,出色地表现了他那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专注神情。


      (29)在纸本《速写》这件作品中,左侧高炉瓦缸及右侧立架风扇以浓重的线条映衬出高大明亮的门窗和宽敞的室外景观。作为画面主角,寥寥数笔勾勒而成的几个工人动态各异,他们或加煤、或制模、或观望,皆显得极为生动自然。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在这快速画成的作品中,各种线条粗细有致、虚实变幻、明暗多变。画家用这些精美的线条迅捷娴熟地描绘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厂房景观。画面简洁概括,但意境深邃感人,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30)在这幅纸本《工地速写》中,画家用灵动的笔法、丰富的明暗和刚柔多变的线条展现了一个建筑工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气氛。一群头戴安全帽、脚穿长筒鞋的工人或围坐讨论,或持棍搅拌,或站立守候热气腾腾的铁桶,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背景上的排排高架和起重机则渲染出建筑工地宏大磅礴的气势。

      撰稿: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藏钟涵艺术研究展”策展人王海樱


      画家简介:

      钟涵 (1929年-2023年)

      钟涵,笔名华沐,江西萍乡人,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是“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艺术院外籍院士。钟涵于1946年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55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并于1980年代初到西欧各国考察。钟涵的代表作有《延河边上》《东渡黄河》《浪里摇篮》等,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被收藏。曾出版个人画册《厚土人文˙20世纪中国油画名家钟涵》《中国油画院油画家系列展˙钟涵》《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钟涵》、论文集《廊下巡礼》《画室来鸽》等。


      展览信息:

      抹去重来六十年——北京画院藏钟涵艺术研究展

      展览时间:2025年8月8日至9月21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新馆二楼7号厅

      展馆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 - 17:00(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策展人简介:

      王海樱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策展人、研究员,

      独立策划国家级展览数十个,在《美术观察》《世界美术》《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

      《广州美术研究》等核心美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论文《生态环保题材版画的演变》获201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

      “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入选论文奖。


      巡展信息:

      抹去重来六十年——北京画院藏钟涵艺术研究展

      展览时间:2025年9月28日至11月23日

      展览地点:江西省美术馆

      展馆地址:南昌市八一大道266号(八一广场西侧)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责任编辑:静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