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丝绸之路”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丝绸、丝绸之路及其内涵的研究持续深入。其中,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不仅涉及道路走向、商品交易,更延伸至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研究范畴从河西走廊—天山廊道拓展到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及海上丝绸之路。尽管路线几经变迁,但其核心贸易品——丝绸,始终未变。
此处的“丝绸”,不仅指蚕丝、丝布等织品,更涵盖养蚕、制丝等技术工艺的传播,以及以丝绸交易为核心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今人对古代丝绸的认知,依托于历史文献梳理与考古丝织品研究,这些内容均在杜文玉主编的《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中得以系统呈现。全书50余万字、300余幅图片,全面梳理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交流历史,完整地反映了历史长河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丝绸贸易情况,构成了对丝绸之路上丝绸研究的完整、系统的内容。该书不仅是对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全方位梳理,更是对丝绸丰富意象内涵的全面揭示。该书对历代丝绸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产品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凸显了丝绸的三种核心属性:礼器属性、商品属性和使者属性。
丝绸的礼器属性。《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第一章以丝绸的起源与分布为切入点,再次确证中国是全球最早开发蚕丝价值的文明发源地。相较于后世的实用功能,丝绸早期更具神性与政治隐喻——因其稀缺性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属符号,与玉器并列构成“玉帛”体系,承载部落结盟、诸侯朝贡等国家层面的叙事。《左传・哀公七年》中“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正是上古时期以丝帛为政治认同信物的直接见证。
考古领域的“重玉轻帛”现象,主要因丝织品易腐烂的特性所致,但不应忽视其深层的精神价值。作者郑旭东援引赵丰的研究指出,丝绸最初兼具三重神圣用途:作为殓葬逝者的“尸服”,取意于先民对蚕茧化蝶、沟通天地的生命崇拜;作为祭祀仪式的“祭服”,充当人神对话的媒介;以及融入日常服饰的祭祀用品,构建起连接生死两界的精神桥梁。这种礼仪属性催生了“亲蚕礼”的政治传统:自西周起,王后亲自主持蚕桑仪式,将民间生产活动升华为国家仪典。该制度绵延千年,既彰显了统治者对农桑根本的重视,更将丝绸的文化象征深深植入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
丝绸的商品属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丝绸逐渐走向大众化,进入平民阶层。其产地不断扩大、产量持续上升,进而有充足余量用于交易。该书第二章探讨了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技术与丝织工艺的发展,第三章则进一步梳理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外传。而丝织技术外传的前提,正是丝绸的商品属性:通过各类交易将丝绸传播至世界各地后,相应的丝织技术也随之扩散。该书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梳理了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丝绸贸易,第七章则聚焦中外考古发现的丝织品,以此见证丝绸贸易的全球化进程。第七章是全书最厚重的章节,占比达30%,由敦煌学家沙武田统稿,汇集了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博物馆、西宁考古研究所、东华大学、敦煌研究院等机构专家的研究成果。内容不仅涵盖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丝绸的最新考古发现,还包括希腊罗马世界、东欧、中亚、日本等海外地区发现的中国丝绸。
这些不同地区的丝绸,大部分通过贸易手段从中原传入,少部分则是当地掌握养蚕、丝织技术后自行生产。尽管丝织技术可通过贸易外传,但受自然环境与社会习俗限制,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能将丝织业规模扩大到与我国相当的水平,因此其基本丝织品需求仍需从我国购买。丝绸的长期贸易,将丝绸之路的繁荣延续了数千年,其间还逐渐融入诸多其他商品及附着于商品的文化元素。
丝绸的使者属性。数千年的丝绸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悠长运河的纤夫号子,到无垠大漠的驼铃声响,再到广袤海洋的海鸥翱翔,丝绸在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上往复流通,在中外时空里穿梭,化身为 “使者”,串联起世界各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的人群。
该书第六章由赵梦涵、刘进宝撰写,专门探讨丝绸贸易在中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丝织品出口量在古代世界首屈一指,直至清末才被日本赶超。事实上,该书未提及的是:进入20世纪,尤其是70年代以后,我国蚕茧与生丝产量重新超越日本,夺回世界第一生产国的宝座。如今,我国的丝织品出口,仍延续着古代丝绸之路上丝绸贸易的重要作用,只是从贸易比重来看,丝绸已不再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主要商品。即便如此,无论古代的丝绸贸易,还是当代的丝织品出口,都充分彰显了丝绸的使者属性。第六章第三节聚焦丝绸贸易的文化意义,作者通过丝织品绘画、丝绸纹样图案与铭文锦这三类带有文化意蕴的丝织品,具体阐释丝绸贸易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丝绸质地坚韧、质感光滑,在古代远胜于其他各类织物,无论作为商品交易,还是作为贡品馈赠,都具备“文化使者”的身份,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但这四项发明的成熟多在秦汉以后,更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高度繁荣时期的科技水平。而先秦时期对蚕丝价值的发现、对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比“四大发明”早得多。因此,2008年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时,“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展出了丝绸、青铜器、造纸印刷、瓷器四大类文物。2015年,湖州钱山漾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这是丝绸自然属性层面的起点;而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则是人文意义上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丝绸的自然属性,更需深入研究其人文属性——由西安学者领衔撰写的《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正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该书不仅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演进的重要之作,也对古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史研究和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胡耀飞,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