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
本次展览甄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金器精品超过170件(套),时间跨度自公元前15世纪至明代,展品全部为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部分展品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全面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3000多年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通过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揭示金器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见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表示:“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它们串联起草原与农耕文明、东西方文化的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物证。”
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3个单元,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第一单元“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展现了华夏文明与欧亚草原文明的交往交流。如一件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卷曲动物纹饰牌,就体现出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动物纹”艺术风格。
一件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璜形项饰尤为引人注目。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介绍,项饰正面刻有两只巨鸟,鸟眼镶嵌的绿松石直接嵌入凹槽,而非包镶,“这与哈萨克斯坦东部希力克提墓地出土文物的工艺相似,体现了早期金器在欧亚地区的技术交流。”赵婧说。
展厅里一件北魏时期的摩羯人物金索坠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件坠饰由扣、链、坠子三部分构成。赵婧解释道:“坠子中央的人形额上有孔,形如‘天眼’,人物双手抱摩羯鱼尾,鱼口吞链,下方连接十字花形宝石坠饰。”她补充道:“这种双摩羯人物纹样,在公元2世纪至3世纪阿富汗贵霜王朝的饰物上也可以看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第二单元“碰撞:唐与吐蕃”聚焦唐代金器与吐蕃文化的交融。展厅中,一件唐代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绚烂夺目,凤身由两块锤揲金片合成,翅膀与尾部为镂空金片,缀以绿松石、红玛瑙、青蓝琉璃等。赵婧表示,唐高祖第五代孙李倕公主入葬时佩戴的冠饰与这组冠饰的装配方法类似,可见唐代金器工艺的精致与规范已具有一定普遍性。
吐蕃时期的骑射武士形饰牌造型威武,动感强烈。骑士头巾飘飞、双目圆瞪、拉弓欲射,袍服细节刻画精细。赵婧分析:“这件饰牌的构图受到西亚萨珊王朝金银器上帝王狩猎图的影响,但骑士装束是吐蕃风格。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也出土过类似饰片,是吐蕃时期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第三单元“融合:辽宋至明”展现了辽、宋、元、明时期草原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辽代双凤戏珠纹卷云冠由16片云形镂空金属片连缀而成,饰有菊花、鹦鹉、雁鸟及太极图案,纹饰富含中原文化元素。宋代云凤形簪则以锤揲、镂空、卷边等工艺制成,凤鸟造型与辽代相似,却采用中原技法。这类饰物反映了南北黄金工艺在辽宋时期的趋同发展。
在展厅中,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教师王女士表示:“这样的展览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生动的历史课。”另一位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观众则在云凤形簪前驻足良久,他向记者感叹:“古代工匠的技艺太精湛了,今天的设计师依然能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灵感。”
策展人语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 赵 婧
“黄金缕”不仅仅是一场金器精品展,更是一次文明互鉴的视觉叙事。这些金器呈现的不仅是黄金的物质属性,更是其作为文化载体,在草原、中原与高原之间流动与融合的历程。展览中每一件器物,无论是草原风格的项饰,还是吐蕃与唐代交融时期的冠饰,又或是辽宋时期风格渐趋统一的簪饰,都在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华文明是在不断吸收、转化与创新中形成的多元共同体。希望观众能透过金光闪耀的表面,看见那条连接东西、贯穿3000年的文明之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