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书画知识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如何在当代转型

      近日,“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会议会聚工艺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创作者与行业管理者,围绕学术研究、创新传承及产业发展展开深度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工艺美术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要通过学术赋能、技艺革新与产业升级,合力推动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学术研究丰富创作格局

      学术研究是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根基。清华大学人文讲习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杭间说,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工艺美术的必由之路。他建议双年展应更鲜明地推动“当代”主张,让观众清晰感知工艺美术的演变脉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徐福山从哲学视角阐释“技与道”的关系,强调工艺美术需承载精神内核:“器物因精神而活,传统因学术而新。”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研究馆员王雪峰提出“材美与工巧共生”的创作理念,认为当代工艺应遵循《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在材料自然美与人文美学间找到平衡。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岳峰则呼吁建立工艺美术数据库,推动传统技法的标准化与理论化建设,为行业提供系统性学术支撑。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刘恩迪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为艺术创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学术研究在这些领域的探索,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工具与方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长聘副教授郭秋惠从史论角度强调“边传边统”的重要性,提出以“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中国生活、中国风格”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工艺美术注入文化基因。

      传统技艺融入当代叙事

      创新传承的本质是对传统智慧的当代解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黄宝庆以自身创作实践为例,提出“基因提取、叙事构建、语言转译”三步骤,将历史人物群像转化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他创作的《苏东坡》保留石材原生纹理,以几何化衣褶传递“物我两忘”的东方哲学,实现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对此,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周秉益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工艺美术创作者既要保留传统美术风格,又要吸收现代艺术元素,让作品形成“返璞归真”的审美趣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艺美术系长聘副教授王晓昕从教育维度分析创新传承的路径,主张打破师徒复制模式,构建“传统基因库+现代工具包+跨界催生器”的三维培养模型。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萧立强调“本源造型理念”的激活,认为创作需深入理解天人合一、意象表达等传统哲学,而非简单挪用符号。

      时代匠心描绘美好生活

      工艺美术的终极使命是回归生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工美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节提出,“匠心独运”要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推动作品从“橱窗展品”变为“生活艺术品”。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周南认为,从产业发展看,当今工艺美术不可能再遵循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成规模型的生产方式,因此,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的产业模式将成为主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呼吁行业从“作品思维”转向“产品思维”,以“情绪价值”创造新消费需求,他强调工艺美术需融入“以场景为中心”的时尚2.0时代,让艺术性、文化性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也认为,应加强工艺美术向生活日用品转化,提升工艺美术技艺的经济价值。

      从学术引领到实践创新,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升级,中国工艺美术正以“时代匠心”回应文化使命。“今天的研讨不仅是对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总结,更是对下届双年展的展望。”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表示,2027年恰逢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10周年,以此为契机,第八届双年展将围绕传统工艺振兴与当代转化策划开展。

      责任编辑:静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