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等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此次展览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为标准,通过包容性展示,推动手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斗篷上的刺绣真漂亮……”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采用传统京绣技艺创作的现代服饰作品《京绣碧泓雲想富贵长天锦绣雀裘》足有5米长,孔雀下方花团锦簇,牡丹花和祥云由密到疏延伸至服装的底部,引得观众啧啧称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烈汉的青瓷作品《一路富贵》造型饱满匀称,釉色温润清雅。“作品以龙泉瓷土为胎,采用‘浅刻+浮雕’工艺,将白鹭与牡丹结合,寓意‘一路富贵’。设计上突破传统,以白鹭与牡丹纹营造的主题画面疏密得体,层次井然。作品经低温和高温两次烧成,在高温烧制中通过长时间保温排除杂质,形成温润如玉的质感,展现了龙泉青瓷‘材美工巧’的魅力。”陈烈汉说。

      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美华创作的壁毯作品《丝路花语》引得观众驻足观赏。这是一件运用4种传统技法,融合编、织工艺的蚕丝作品,以“一带一路”为主题,融入鸟、蝴蝶、花卉等元素,通过巧妙构图呈现“中国与世界同在地球村”的意象,以艺术形式传递丝路精神。

      “传统工艺的传承并非对形制与技法的简单复刻,而是应挖掘传统中‘能与当代对话’的元素,如通过材料特性的深度解读或工艺痕迹的现代呈现,让古老技艺自然流露出当代质感。”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说。

      展览中,工艺创新成为一大亮点。手艺人李可昕的龙纹刺绣作品在传统打籽绣基础上,通过蓬松的丝线层次营造出宣纸上墨韵渲染的厚重感,既保留了刺绣的细腻,又赋予作品水墨画的意味,实现了工巧与艺术的平衡。

      来自浙江台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霞的作品《涌》则将传统抽纱、垫高绣、乱针绣等针法转化为抽象艺术语言。不同于传统刺绣的写实风格,她的作品以线条与空间的虚实对比,使传统针法突破工艺束缚,升华为独立的艺术符号。这种“从工艺到艺术”的跨越,被邱春林评价为“参透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密码”。

      玉雕领域的年轻艺术家打破“炉瓶、首饰、山子雕”的传统框架,勇于突破材料与工艺的限制。来自辽宁的手艺人张庆东通过空间层次处理与灯光辅助,让玉雕作品《哪吒闹海》具有立体透视感,以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在神话主题作品中构建浪漫的空间场景,让小玉料呈现大气象,展现工艺为意境服务的创新思路。

      本届展览以开放姿态吸纳多元创作,既有刺绣、玉雕、雕漆等传统门类,也涵盖纸艺、现代纤维艺术等先锋形式。一件用报纸编织的“礼服”引发关注,其以低成本材料与装置艺术形式,颠覆“贵重材料等于艺术价值”的传统认知,用朴素的材质诠释现代环保与创意精神。

      “无论是传统工艺的坚守者,还是跨界探索的新人,只要作品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均可在此找到一席之地。”邱春林表示,对于当代创作者的创新实践,展览强调“文化根脉”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的创新必须坚守本土文化自觉,无论形式如何新颖,作品都应体现中国人对“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独特理解。

      从宫廷技艺的庄重到街头创意的灵动,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以包容性与时代性,勾勒出中国手工艺的立体图景。正如现场一位观众所言:“在这里,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文化生命力。”

      责任编辑:静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