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参观“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2025年3月,中国美术馆迎来一批“高龄贵客”——有历经五千年时光的马家窑彩陶、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刀笔吏”刻下的木简,还有集书法艺术大成的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这些原本分别安放在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的240余件(套)藏品因为“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而相聚,目的是共同为观众讲述一段丝路历史和美的故事。
美术馆为什么要展示文物?这要从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经历说起。“去年深秋,我去甘肃调研,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之后又去敦煌。我怀着对文化的敬仰之情观瞻先贤伟大的创造,直观地看到了汉字源流与书法演进的历史轨迹,同时感受到了先贤以形入神、以神造型的创造力。彩塑与木刻的形制、简牍与帛书的字象、壁画与画砖的图式,以其美的形态彰史弘文。”他说。
在吴为山看来,这些文物如同文明的基因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书写着文化的传承,凝结着艺术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强大动力。
为了向观众完整、生动地呈现历史变迁和艺术传承,收藏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美术馆与典藏历史文物的博物馆一拍即合,共同抽调藏品,汇聚到首都北京,以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当然,这不是馆长们的突发奇想和临时决策。早在两年前,中国美术馆便开始探索以笔墨艺术呈现中华民族文脉的展览形式。2023年5月,中国美术馆在建馆60周年之际推出“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八大山人纪念馆等联合主办,将中国明清时期和现代以来在美术史上具有写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汇聚一堂。
“展览开幕后很受欢迎,观众感受到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名人馆能够合力办展,通过一个很好的主题,可以把展品进行立体地呈现,使观众在一地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回忆,该展原计划展出三个月,但观众观展热情高涨,专家评价也很好,最终展览进行了延期。
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作为馆藏作品第一次进京展出,他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把25件馆藏珍品带到中国美术馆,希望能够通过展览,让更多观众了解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现场观众的热情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在他讲解八大山人的《个山小像》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此后,中国美术馆分别与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单位合作,将“墨韵文脉”系列展接续下来,为观众呈现了壮阔的历史波涛和细腻的艺术细节。
“‘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是从2025年春节前开始筹备的,从文物的遴选、调配以及运输,其间遇到数不尽的困难,现在想想都捏把汗,但是都一一克服了,最终三家单位的作品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云集在中国美术馆。”邵晓峰说。
此次展出的展品类别非常丰富,有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展览分为“绘塑同光”“书刻同辉”两个部分。展览将几千年时光通过文物呈现在展厅中,观众只要花半天时间,就可以详细了解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当然这对于策展团队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真正意义上全面打开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的契机。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全程参与了展览的筹备过程,切身体会到馆际合作带来的展览新面貌。“本次展出的简牍勾勒出了由篆到隶、由隶到草的书体演变。例如,居延新简是典型的篆书习字;肩水金关汉简的签牌,则具有隶书典型的‘蚕头燕尾’风格;《仪礼》简、《相利善弊剑册》则有明显的隶书书风,敦煌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体现了简化的隶书规范。”他表示,传统博物馆展览往往侧重单一文物的价值,而“墨韵文脉”系列展则聚焦“文脉的延续性”,更注重梳理艺术风格的传承与演变。
走进“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展厅,观众不禁感叹,沉浸式的空间、场景化的展陈让文物仿佛“活”了起来,敦煌展厅以1∶1复刻洞窟穹顶,清晰呈现敦煌壁画纹路,与当代画家临摹作品相呼应;15块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放置于特别定制的PVC格子中,兼顾安全性与观赏性,与旁边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简牍形成延续。
“这对于博物馆展览有很多可借鉴的方面,比如打破‘文物孤岛’,改变按年代或材质分类陈列的方式,构建主题性叙事,以‘文脉’为主线,串联不同时期的作品。”朱建军表示。
精彩的展陈离不开深入的学术研究,从展览策划之初,中国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就展开了详实、专业的研究,对简牍等平时接触较少的文物通过实地考察、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了钻研。这些研究不仅使展览成为高水平的学术展示,还通过互动设计、跨界合作等方式,让观众“看有所思、看有所获”。
4月2日,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李梨就“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进行首次讲解,她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结合得恰到好处,1个多小时的解说结束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李梨坦言,作为有近十年讲解经历的老志愿者,这是首次需要考核通过才能讲解的展览。在展览正式开幕之前,中国美术馆公教部按照常规要求请策展人介绍详细策展思路、展陈布置,对讲解员进行了培训,随后邀请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讲解员针对文物展品进行了两轮培训。面对100多页的讲解词,公教部给志愿者的要求一是要简、二是要准、三是要突出艺术的特色,要能挖掘出文物中的艺术价值。“要迅速消化外馆藏品的信息,并且找到藏品之间的联系,确实是一个挑战,这也为后期补充志愿者队伍提出了要求。”中国美术馆公教部工作人员文航表示。
观众在展览中不仅可以看到静态的展品,还能看到生动鲜活的演出。在中国美术馆展厅内,身着敦煌舞乐服饰的演员翩翩起舞,他们以敦煌壁画为灵感,通过舞蹈、音乐与复原服饰的融合演绎,让古老的丝路艺术“活”了起来。“他们不是AI生成的动画,而是生命的歌舞!”吴为山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的延伸呈现,更是中国美术馆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表达的实践探索。
本版图片由卢旭、陈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