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南  河北  陕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安徽  广西  湖南  广东  山东  海南  湖北  宁夏  吉林 
您现在的位置: - 新闻资讯
材美、工巧、器韵、时宜——“中国好手艺”的时代新解

      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先秦时期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其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种强调时间、空间、材料和技术四者和谐统一的理念,至今仍被视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手作法则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与拓展。何谓“中国好手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好手艺展”自2017年举办首届以来,在继承《考工记》核心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新标准。并以此为导向,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好手艺展”,被国内学界和业界誉为当前具有方向标意义的高水准展览。近日,“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走进展厅可以看到,丝瓜瓤、轮胎、玻璃、纸张……展览作品所使用的材质包罗万象,体现了手工艺人对物质性能的掌握与改造,展现了“天人合一、敬物惜材”的东方智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晶莹剔透的玻璃装置,这件玻璃装置名为《生生不息》,由众多错落分布的玻璃花朵组成,自然生长的态势富有韵律美感,作者通过灯光与玻璃的视觉语言,引导观者的视线在作品中自由游走,以玻璃透明与脆弱的特点传达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以丝瓜瓤为主要创作材料,体现质朴、原始美感的《蓄势》,采用柱状造型,在展示空间中以高低错落、疏密得当的方式有序陈列。丝瓜瓤虚虚实实的脉络和竹节的挺拔向上之势分别代表了生命的两极,巧妙地暗示出生命的顽强坚韧与生生不息。  

      一件由废旧报纸“织”成的明式华服,采用富含今日时代信息的报纸为创作材料,借用明代服饰为形式承载,以纸张、文字“织”成的华服,故名为《文锦华夏No.2》,艺术家希望引导观者由表及里,解锁衣冠背后的中华文明礼仪故事。废旧轮胎也能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材料。展厅中,一件名为《恐龙》的作品吸引了不少目光,轮胎上的纹路被巧妙地转化为雕塑表面的肌理,赋予作品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和坚实感。作品不仅体现了材料创新的理念,更传递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寓意。  

      手工艺人在尊重材质天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工艺美术创作将其转变为当代艺术语言,赋予作品时代新解,带给观众新奇、多元的审美体验。在“中国好手艺展”发起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看来,材美、工巧是手工艺的基本面。所谓“材美”,是指手艺人秉持绿色、环保、和谐理念,珍惜材料,巧用材料,实现对材性之美的发掘和呈现;“工巧”指工艺的使用有独创性,能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形式功能和审美意图。“工巧不是纯粹的炫技,精美之作有工巧,朴素之作亦有工巧。”邱春林表示,能以简单的材料传达不同寻常的理念、构造别开生面之意境,更显技艺的非凡。

      当古老技艺遇上当下生活,需要的不仅是传承,更有突破。在“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上,观众能见到传统技法的更新迭代,聆听传统理念与当下审美的碰撞回响——这也应和了“器韵”“时宜”的“中国好手艺”标准。  

      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的夏布绣作品《古四大山水奇景》,以古代经典名作《曹知白山水图》《苍林茅屋图》《早春图》《江山渔乐图》为蓝本,在古朴又颇具肌理之美的手工夏布上舞动着指尖技艺。作者采用手工夏布绣特有的透底虚实针和通透乱针,辅之传统的套针、交叉针等针法,绣制出虚实有致、空间自生的山水意境,顺物施针、随势引线,绣出了不同物象的质感和气韵,展现了耐人寻味的“针情线趣”。当元代倪瓒的枯笔遇上夏布的粗粝,当明代吴伟的市井烟火穿透麻布经纬,当北宋郭熙的工致皴染攀上夏布的天然肌理,当元代曹知白的疏淡云山沁入夏布的素白底色,于是,一场跨越宋元明三代的山水精神对话便这样展开了。 

      徐州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光永创作的《包容·“皮”壶》也是包含传统,又容纳创新的突破之作。这组大小不一的紫砂壶完全呈现了“皮”的质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王光永介绍,这组紫砂“皮”壶一方面延续唐代以陶瓷模仿皮囊壶制作、清代以陶瓷模仿其他物料的造物传统,一方面打破常规思维,将宜兴紫砂陶泥片成型的技法运用到徐州泥塑之中,展现跨界之美。这组紫砂壶先是用泥片一片片镶接成型,然后做细致雕琢,模拟皮革制品的针脚纹路。“其制作难度大,极富挑战性。但也只有从细微处下功夫,才能实现工艺品有质感的美。” 

      雕刻类作品中,《三星堆印象》的创意设计融合了远古文明的玉文化与青铜文化,以史前代表性的玉器作为视线焦点,与青铜人像合抱座托严丝合缝地装配在一起。青铜雕塑的高古气息,增强了神秘感和威仪感。翡翠的水润灵动与青铜的沉稳古朴形成反差却又相互映衬,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白瓷作品《憧憬》,塑造了一位身着中式衣裙、倚栏远眺的现代女性形象。女子纤细柔顺的发丝、恬静温婉的面容和层叠起伏的衣纹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所用的德化白瓷莹润通透,其质感恰恰可类比中国女性“肤如凝脂”的肌肤之美——女性主题与德化白瓷的结合宛若天成。  

      “无论产品还是作品,都有一种文化传承。这就要求器物有形完神足的韵味,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器韵’这种文化观念。”邱春林表示,“时宜”,就是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宜,这正是《天工开物》所强调的“制以时变”观念,即器物的形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展厅中这些既蕴含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作品,证明了传统手工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以别具匠心的器韵之美、合于时代的文化之美,为当代手工艺创作树立了标杆。

      责任编辑:静愚